立冬3大習俗23條諺語 立冬要溫補

  • Share this:

立冬3大習俗23條諺語 立冬要溫補!

11月7日是民俗「立冬」日子,中醫師認為,立冬過後的起居調養應以「養藏」為原則,還應注重「補腎」。早睡早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而利用藥膳調理體質,對健康絕對有加分效果。

中醫師吳明珠指出,冬天天氣寒冷,寒與腎相應,最易傷害腎的陽氣,這對身體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等疾病;另外,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不足,則咽乾口燥,頭暈耳鳴疾病也隨之而生,所以冬天對「腎」的保養十分重要。

冬補:以溫補為原則

冬要溫補,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不但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建議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養生:因人、因地而異。

而怕冷虛寒體質的民眾,冬天吃薑母鴨、十全雞或羊肉爐等,雖然可以讓身體變得較溫暖;但是容易燥熱的民眾,冬天反到要吃苦瓜降火,如果要補也盡量以溫補方式,像四物搭配苦瓜、鳳梨等食材享用,才不會因為氣血過於旺盛,造成身體負擔。

立冬的由來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鷄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鷄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 外殼與野鷄的線條及顔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  立冬“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 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准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着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 規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 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 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從多年的平均狀況看,11月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月份。劇烈的降溫,特別是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以及農業生産均有嚴重 的不利影響。注意氣象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搞好人體防護和農作物寒害、凍害等的防禦,顯得十分重要。

立冬三大習俗

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鷄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鷄、四物鷄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说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冬 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補 冬

在人們還在享受秋日溫情的暖陽時,時間已飛快地來到了11月,立冬飄然而至。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后,立冬節氣的到 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鋭,為來春生機勃發作准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说,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 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裏,人們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

在冬季人們應該少食生冷,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注意不宜過量的補,要多吃新鮮蔬菜和富含維生素、易於消化的食物。簡言之,冬至時,在民間有補冬的習俗,而在實際生活中,立冬日應該注意調養身體的方式和方法。

立冬23條諺語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裏點蘿(北方)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銀,立春后犁鐵(指應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閩南)

立冬補冬,補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

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閩南)

立冬南風雨,冬季無凋(干)土(閩南)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魚防春旱(閩南)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贛)

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閩)

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江南)

霜降醃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西風響,蟹腳癢,蟹立冬,影無蹤(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 (南方)

立冬有風,立春有雨;冬至有風,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種豌豆,一鬥還一鬥(南方)

今冬麥蓋三層被,明年枕着饅頭睡。(全國)

臘月初八,凍掉下巴。(北方)

藥膳進補 補血活血兩相宜

俗語「補冬補嘴空」,至於立冬如何進補?中醫師吳明珠建議,飲食調養要遵循「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因為進入冬季以後,氣候漸冷,應順應自然,注意養陽,以滋補為主。

尤其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清補、溫補,萬萬不可盲目進補,以免不適體質,反而出現口破、失眠或身體不適的情形。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