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引用文章)http://tw.myblog.yahoo.com/jw!SFdlrMqVGBhSorX84RflQNCO/article?mid=15033
文創產業是什麼?既然是產業,那是生產什麼?如何獲利?政府該如何創造文創環境?諸如此類的問題,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甚至也有很多學術論文.各式各樣的說法聽起來也都對,但總覺得好像缺少什麼?我既不是文學專家,也不是什麼藝術專家.我只能在全世界文創成功的例子,找出他們成功的元素.
每一種產業都有其成功的元素,文創產業也不例外.多年前看了一部「火焰之舞」,是舞王麥克佛萊利代表作,在英國海徳公園演出的舞劇,是一場很成功且受歡迎的舞劇,也在世界各地表演.仔細分析其成功的元素,舞蹈是傳統的愛爾蘭踢踏舞,音樂是古老傳統的克爾特音樂.
愛爾蘭踢踏舞,沒有古典芭蕾舞一般,講求輕盈、舒緩、優雅.也沒有現代舞那般高難度肢體語言.克爾特音樂也沒有大型交響樂般宏偉.相反的克爾特音樂的樂器只是以豎琴、風笛、小提琴和長笛演奏為主.
愛爾蘭踢踏舞注重腳步的整齊,但是加入芭蕾舞和佛郎明哥的元素後,成了另一種層次的藝術性.
「火焰之舞」的成功,可以說來自愛爾蘭的傳統文化,用傳統舞蹈元素和傳統音樂元素,雖然加入一些外部元素,仍然強烈展現岀傳統元素,成了其成功之道.
從「火焰之舞」成功的例子來看,文創產業要成功,必須要有傳統文化的元素,而這種傳統文化元素不是由外部移植的,而是在自己成長的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元素,有了這個獨特元素加以精緻化,再融合一部分外部元素,才會產生特有的感動和藝術性.
歷史記憶不同,生活文化不同,很自然的表現在文學語意上也會不同,形容蒙古大軍的壯盛,可以用「擲鞭斷江」來形容,因為騎馬是蒙古傳統文化,蒙古大軍人人騎馬,人手一條馬鞭,將鞭子投入江中可斷江水,這種說法符合蒙古傳統生活文化.
塞徳克巴萊電影中,莫那魯道對年輕族人說:「日本軍隊比 濁水溪 的石頭還多 , 比 森林 的樹葉還繁密,但我反抗的決心是比 奇萊山 還要堅定」.用濁水溪的石頭,中央山脈森林的樹葉,形容日軍的人數壯大,用奇萊山形容堅定.台灣人聽了這種台詞,一定感同身受,會產生共鳴,因為台灣人知道濁水溪什麼樣子,也知道中央山脈的森林是如何茂密,更清楚奇萊山在台灣群山中的堅固.
但是如果台詞改為,莫那魯道對年輕族人說:「日本軍隊, 擲鞭可斷江 ,但我反抗的決心是比 鑽石 還要堅硬」,我想在電影院看電影的台灣人,聽到這種台詞,恐怕會內傷到吐血,甚至三字經都會幹出來吧.
文創產業要成功,無法離開創作者生長的土地,和在這片土地曾經發生的歷史,這片土地上的生活文化.失去這些文創的元素,不但無法感動同在這片土地生活的人,更不可能去感動世界.唯有對自己生活的土地有感動,對這土地上的文化歷史有感動,才可以找到創作的元素.
李敖曾經寫過「北京法源寺」號稱「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珍藏版」,當時我就認為他不可能得獎,因為生活在台灣的他,無法寫岀「台北龍山寺」,就知道他對這片土地沒有感動,對這片土地上的生活文化沒有感動,寫出來的文學作品,可以賣錢,但對文學價值而言還差得遠.
莎士比亞是英國人,他的作品裡看不到長城、黃河、蒙古草原,因為這一切離他太遠了,不可能成為他創作的元素.所以莎翁寫的是英國的故事.
同樣的道理,法國的大仲馬,也是以法國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當作創作的元素.
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都無法脫離自身所處的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歷史與文化.也就是無法脫離處身之地的人文元素.
台灣要發展文創產業,有幾個人了解,曾經發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在這片土地上的文化?生活方式?對台灣人文面的了解如此薄弱之下,台灣要如何產生可以讓人感動甚至撼動人心,撼動世界的文創巨作呢?
媒體報導: 台一線活動正式啟航。蔡英文說, 縱貫線有許多台灣的故事 , 她將用心傾聽、用心感受人民的心聲 , 感受台灣的真實存在 。
蔡英文正在把台灣的人文元素,加進台灣的政治,台灣文創要成功,不可缺少台灣的人文元素,台灣政治何嘗不是如此,小英正在創造一個具有台灣人文元素的政治環境,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