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5~放下~放不下~

  • Share this:

圖~來自網路~

放不 下「放下」

「放下」的本身,有時候會成了我們放不下的概念。

放下最好的方法是 ----- 不要提起來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有一位老禪師,因為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放下」的精要,所以特意將所豢養的一條狗兒取名做「放下」,當他放下、放下叫著狗兒的時候,也在提醒自己,必須放下世間的一切執取。

也許在多半的時間裡,我們需要透過某些方法,來提醒自己放下的重要。但是讓我們用更細微的覺觀,以更深入的角度來檢視一下:當我們一輩子都在強化著「放下」的概念時,實際上是否隨時在為「黏著」播種而不自覺;我們是否往往放下了粗大的、表象的部份,卻執取了更細微、更隱匿、也更不容易察覺的另一個部份。

倘使叫你不要看馬路上紅色的車子,那麼猜想看看:你將會看見最多的是哪個顏色的車輛?

「紅色」!沒錯,就是紅色。

運用意識活動,要我們放下某個東西時,我們就必須先把那個要放下的東西給提著。不准看紅色,那麼放眼所及,反而到處都是紅色。而「不要看紅色車子」的這個指令,反倒成為一種黏著得更緊實、更難以剝除的抓取 ~ 它不會形成放下的空靈。

一個兒童因為失去心愛的玩具而痛哭,他並不覺得這有甚麼不對,然而只要一晃眼的工夫,他又繼續其他的遊戲了,「失去」對孩子來說,好像並沒有造成太大的障礙,因為「放下」對於一顆純淨無瑕的赤子之心而言,是一種自然狀態,但是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告訴他說:為失去而悲傷是不對的,你應該要學習放下才是,那麼他便開始有了分別 ~ 我們不都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嗎?渴望從黏著中解脫出來的企圖,那種放下只是一種想要擺脫現況的反應,那不是真的放下,而是經過修正後的另一種執著。如果你知道如何與每一個當下的實像相處,那麼你那份想要脫離什麼、放下什麼的相對理想就不需要了,而且 在「 知道 」 的當時,不管你正在進行什麼,那個「知道」與「進行」的本身,就已經放下了。

通常我們所說的放下,不是真的放下,而是想從某種痛苦或困境之中逃離的迴避心態。「放下」是不帶任何批判地與眼前的經驗共處,也就是以開放的態度,去接納你意識之中示現出來的任何一種心境。當你沒有任何想要解脫痛苦的慾望時,放下卻可能自動出現,所以我們也必須放下對「放下」的欲求。

那種想要剷除什麼的舉動,事實上是比執著,還要來得抓取的更緊,它是受到好惡之心所驅使的反應作用,於是「放下」的念頭本身,就會變成固執的觀念。

必須放下,是因為執著會阻礙流動。若你是悲傷的,那就讓悲傷的能量流動;如果你是痛苦的,就讓痛苦流動。即使是快樂的、美好的,也要讓那份美妙繼續流動過去,不要企圖將它留在這一刻,那就像是在阻止一條河的脈流。因阻礙了流動而蓄積的雜質,才是造成你不舒服的主因,而不是痛苦、或悲傷讓你不舒服。

如果你只是平靜地看著它流動過去,不做任何評斷、不貼絲毫標籤,那麼就不會在矛盾和衝突的心境下做任何反應,於是這種不反應,成了最完美的反應。它沒有「放下」的念頭,卻逐漸進入放下當中了,持續地這樣進行,我們會開始有了某種體證。當感覺到自己已經放下的那一刻,要更深入地穿透它,直到我們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放下為止。

放下是一種平衡,一種心的自由,它不執著於特定的方向,於是在許多事物中,能夠出入自如。所以「放下」不能成為我們的一個目標,一但成為目標,就有了特定方向,它會變成我們的理想,當我們希望達到跟某種理想中的狀態一樣時,那個希望的本身是矛盾且沒有放下的。我們所渴望的東西,都是心智的一部份,如果渴望的是放下,放下也會變成心智的一部份,放下不可能在混亂的心智之中產生。

無心可安,才叫安心;無事可放,才是真放下。心安靜了,你甚至不會去關注自己是否已經放下。你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因為根本沒有一個東西在那裡讓你接受或排斥。如果你還會在意自己是否放下,那麼你就還提著。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