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聲動財經網 多數藥片吞服以後,會在胃內崩解散開,然後進一步溶解在胃液裡。來到了小腸,尤其是十二指腸,便經絨毛吸收進入身體。少數藥品不吸收,停留在腸胃道發揮作用,例如制酸劑(俗稱的胃藥)留在此處中和胃酸、瀉劑與止瀉劑主要在大腸,部份在小腸產生藥效。經口服的藥品進入全身血液循環以前,會先到肝臟旅行,有些藥就在此地被肝臟的酵素破壞了一大半,藥學上稱為「肝臟首渡效應」,會使藥品的療效打折扣。 減少肝臟首渡效應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在飯後一小時或隨餐吃藥,這樣就可以靠食物緩和部份作用。如果仍然無法避免藥品被破壞,或是有些藥品甚至因為肝臟首渡效應嚴重到不能口服,就必須打針,例如某些抗心律不整藥。藥品如果從靜脈注射,則不需要經過以上崩散、溶解、吸收等步驟,可以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是所有給藥方式當中,最快產生藥效的,但是危險性也相對較高。 某些特殊劑型的藥品會省略了前面某些步驟,例如消硝基甘油舌下錠,使用時含在舌下,可直接從舌下黏膜吸收到血液;肛門栓劑則是從直腸黏膜直接吸收,肌肉注射是從肌肉層慢慢進入血液,皮下注射是從皮下組織到達血液,例如胰島素針劑。 進入血液的藥品,還會繼續跑到各處組織去發揮最作用,例如強心劑到心臟,止痛劑到神經系統,降血壓劑到血管、心臟與腎臟等處,氣喘藥到氣管與肺臟,某些藥還會穿過層層屏障到大腦去,例如鎮靜安眠藥。鐵劑最後會進入紅血球,鈣離子會到骨骼裡。 每個藥品在它應該去的地方發揮藥效,但有時也會跑到我們不希望它去的地方,引起副作用或不良反應。完成期待的任務以後,多數藥品會再度聚集到肝臟,轉變成容易排出去的型態,也就是水溶性變高了,然後再從腎臟隨尿液排出去。由此可見,肝臟的負荷很大,對藥品的代謝十分重要。還有一批體積與重量較小的藥品,只有少數會經過肝臟,多數會直接到腎臟,從那兒離開人體,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抗生素。所以,身體處理藥品最重要的兩個器官,就是肝臟與腎臟。 另外,也有少數藥品會從膽汁隨糞便排出,例如紅黴素、安匹西林,或是隨汗水流出。當肝腎功能不好的時候,它們處理藥品的能力必定打了折扣,因此必須調整藥品的用量或服藥間隔,不可以再服用一般正常人的用量,這些也是醫師藥師們的專長或責任。有些藥品油溶性強,很容易堆積在組織或脂肪細胞,延長了藥品的作用時間,甚至引起中毒,老年人尤其比年輕人容易出現這種情形,因此有時必須調整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