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涅槃與業力

  • Share this: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皈依佛、法、僧,即是承諾穩定自己的業力。如同惠能大師在《壇經》中開示:自心歸依覺,自心歸依正,自心歸依淨。

地獄,並非獨立存在的時空,而是罪業所感的幻想世界,但是受困眾生的煎熬卻像惡夢般逼真。狂熱的自我意識與二元對立的心態,是六道幻相與輪迴的因緣,醒覺,則是唯一的離苦之道。真正的智慧,能將多樣化的人生經驗,統合為一個有意義且貫通的全體,當清明心現前,心識的幽暗面也將被照亮。

業行,是剎那生滅的現象,別業與共業,是念念相續的連鎖反應。以呼吸為例,空氣從鼻孔吸入,再從鼻孔呼出,消融於大氣中,接著下一口空氣被吸入……整個過程是漸進而層次分明的,單純裡包含著高度的精確。佛教的修行,便是引導我們體驗自己的生命,當禪修者愈瞭解身、心、宇宙的緣起,愈不會迷失於妄念中,愈能保持心境平和的生活方式。

聖嚴法師曾以個人的打坐經驗,指引初學者「觀空」的五個層次,也提醒我們在每一次的修行裡,清楚覺知「放捨」的次第:一是放下日常生活的一切思慮,二是放下與禪修時的身心無關的念頭,三是忘掉方法,四是忘掉自己,五是忘掉外在環境。剛開始練習時,從第一捨離到第五個階段,過程非常緩慢,熟練後就能很快、很順利地從凡夫心進入定境——關鍵是安住當下而層層超越。

對於「空」與「有」的認知,立基於一個人的實質修持。涅槃是實相,開悟的人不會否定因果法則,他們肯定「自性能生萬法」:一切存在都是短暫的事實,而存在本身即是不生不滅的空性。

當我們選擇以禪修為法門,首要目標便是練習方法,直到身體的不舒服,不再是個困擾,而且心是穩定的。下一個階段,則是投入方法、善用方法,達到身心統一及內外統一;當禪者的無分別心,隨著統一境而漸漸深廣,會覺得宇宙、眾生的安樂與自己息息相關。

如果已經修行多年,卻沒有與當下合一的體驗,除了繼續例行禪坐,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正知見,因為心想蘊涵巨大的潛能,以正念、正思惟導正身語意,將比單純打坐更具效益。

永嘉大師說:「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宗是心法,若我們疏忽了禪的修證,三藏經教就會淪為世間的知識或學問。說是教法,是諸法如義的語言與文字,也是發掘內在佛性的觸媒。因此,自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起,禪宗即主張「藉教悟宗」。

理入,是不假事修的究竟涅槃。行入,則是透過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所完成的鍊心歷程。充分理解心法與教法,是修行的先決條件,實修的結果就是定與慧。定慧,是同時並進、相互增上的般若作用。當定生起時,慧在其中;當慧力加深時,定力也會變強。

禪修者從不離開禪。事實上,一切物質、精神、自然現象及能量,都未曾與禪分離。禪無所不在,無論眾生是否修行或了悟。所以,禪法不是生滅法,禪門也不在禪堂。任何能讓不安的心平靜下來的活動,皆有助於空的體會,然而,唯有處於任何情境,心都能保持安定,才算真正入了禪門。

◇資料來源:《心在哪裡?》,《智慧之劍》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