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創意,你需要佛力

  • Share this:

活出創意,你需要佛力

佛法,是創意的寶山

此刻,正興起一股追尋創意的風潮, 琳瑯滿目的創意課程,真的學到了創意嗎? 其實創意並不在他方,而是可以往內探尋, 而佛法,正是往內深掘創意的寶山。 ■ 張菀真

創意,人人都需要創意,處處也都需要創意,如果缺乏創意,在職場上,可能削低了自身的競爭力;在生活中,也會顯得枯燥乏味,了無生趣。所以,社會上也吹起了尋找「創意」的流行風,舉凡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休閒娛樂,到企業管理等等,都以創意掛帥。

但是創意從何而來?雖然市面上出現了琳琅滿目的創意培養、開發大腦潛能等課程教人創意,創意真的可從外在尋求嗎?事實上,創意是不假外求的,試著傾聽內在的聲音,當內心沉靜時,將會發現創意源源不絕。

佛法,一直關注人心,也提供了許多方法,例如人們熟悉的打坐,幫助人們放鬆身心;在安定中培養出覺察力,看待萬物的方式也不同,創意自然產生。聖嚴法師亦曾指出:「禪,本來就是活學活用、不講形式,但求實效的佛法精髓,若能把握住禪法的原則,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使你揮灑自在,左右逢源。古人將禪法用之於日常生活,便會得失自如,進退都好;將禪意用之於詩文及繪畫雕塑,便會見到空靈絕塵之美。」

向內尋找創意的呼聲

也許有人會疑惑:創意真的可以培養嗎?還是靈光乍現呢?

每每推出舞台劇便獲得有創意風評的導演賴聲川,出版了一本教人創意的書,對「創意是學習而來的」抱持肯定的態度,創意不會突然從天而降,一定是在內在醞釀許久,等待時機成熟,所以創意出現了「往內尋求」的呼聲,提醒人創意不必外求,而是要往內自我尋找。

陳文玲 教授以往也教許多以創意為業的人,尋找創意的方式,後來她覺得這整個過程,動機對創意的產生很重要:「對於創意的動機,我認為這個部分是攸關個人的內心,也就是一個人究竟如何『醒著』,如何有動力去做一件事。」陳文玲曾花了六年的時間到各地旅行尋找答案,她最後發現「愈往外走,就愈往自己的裡面去」,創意的動力其實來自於探索自我的過程,而不是外在。

這種往內探索的呼聲,其實早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即以他的智慧教導人們,凡事反求諸己,應從自己的心探究,此時創意其實已在內心悄悄萌芽,等心澄淨時,自然可以聽見內心的聲音,創意也就跑出來了,這可能就就是創作者所謂的靈感、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策略……

要如何聽見內在的聲音,要尋得與眾不同的創意,產生自由聯想的思考方式,佛法與禪修能有所幫助,因為佛法是創意源頭,而禪修是發掘創意的方法,讓人們專注當下,心無旁鶩,傳記作家潘煊寫作時,即是如此提醒自己不要管截稿日期,專注當下的工作,文思反而泉湧。

另外,禪修講求的放鬆、放下,可打破既定的成見,在同一件事物上重新發現不同的觀點,馮翊綱就善用「歸零」法門,一切放下,讓身體放鬆,反而可打破既定的思考模式,這正與佛法精神不謀而合。

佛法的修行觀念與方式,原本就是一種往內深掘與探循的智慧。賴聲川導演於《賴聲川的創意學》中提到的如是觀、因果觀等等,將佛法一些常見的觀念,破除長久積習的思考與方法,有助於創意的產生之外,佛法本身更蘊含了豐沛的生命力,而生命力即是尋找創意的動機與動力者所需要的活水。

佛法的「利他」原則,也啟發了知名企業家施振榮,讓他有別於商場上以「自利」取勝的經營方式,而是以宏觀的「利他」在商場上揮灑創意。在傳承員工方面不留一手、提出龍潭「渴望園區」安家計畫安頓員工的家庭生活,而從宏碁集團退休之後,他更希望能夠打造「品牌台灣」,提供資金給深具潛力開發品牌的團體與企業,共同提昇台灣的品牌形象,為台灣的整體形象加分。

活用佛法,創意不斷

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人人都可從中找到自己所受用的觀念與方法,近年來許多名人或創作者,常常藉助拜佛、靜坐、經行,或是短期密集地禪修,讓自己的身心沉澱,提昇自己的專注力、觀察力,為心靈注入一股能量,也激發出創意。從許多古代祖師大德身上可看到,他們不僅是修行者,同時也是出色的藝術家,為後世留下令人讚歎的詩偈,例如,禪宗四祖道信的〈信心銘〉;還有近代的弘一大師的書法等等。

佛法有如創意的寶庫,裡面蘊含了創意所需要的生命力,也蘊含了創意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元素,成為藝術創作者、作家、學者、企業經營者等,甚至是每個人的創意寶庫,只要活用佛法,將受益無窮。

例如,在藝術場域方面,佛法沉靜內歛的力道,成為知名藝術家楊英風的創作活水,而在創作過程中,佛法於無形中對直覺、靈感的助益與啟發。一樣的道理,也讓作家與現代藝術表演者能夠更順暢地發揮創意,安定自適。在學術上,禪修讓人沉澱心神,讓鎮日於研究中思索研究理路的學者釐清思緒,突破研究瓶頸;而在企業經營上,利他共生的原則更啟發了知名企業家獨特的經營哲學。

所以,在眾聲遍尋創意的風潮裡,將會發現佛法具備了開啟人內在力量的能量,是一座讓人更有創意的豐富寶山,只要願意踏進,一定不會讓你空手而回。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