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現代化的樞機-腦科
■ 陳章波(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佛陀算是不錯的神經科學家,甚至是物理學家」,《重塑大腦》的作者這樣讚歎道。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巴利文經典記載佛陀說:「意志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業),深刻影響他未來的意識狀態」。佛學家雷迪( Ledi Sayadaw )法師說:「意志是至高的主宰,因為意志影響一切的行為,意志將其他的心靈活動帶往特定方向。」此外,佛陀更鮮活地敘述,當你專注某一特定心理或物理對象時,你的意識將決定該對象的狀態。
當時的佛陀沒有我們現在的科學儀器,他是如何發現這些現象的?《腦內藝術館》這本書提到:「畫家為神經學家,因為他們懂得如何以顏色和線條探索頭腦的奧秘,他們知其然;最近的科學家才知其所以然。」同理,佛陀「知其然」,可以做到的,但不一定真的「知其所以然」。佛陀所說的某一部分,現在科學驗證出是對的,但是否有一些話,現在科學卻驗證出它是錯的呢?佛教是一個重視思維辯證的宗教,而且在求真、開放的狀態下,有些看法是可以被挑戰、撼動,甚至重新詮釋。為了讓佛教能夠跟上現代科學的腳步,以及現在生活環境的變遷,重新將佛教現代化,活化,是信徒們應該要做的事情。
西方學界已經積極地在探討心靈的議題,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也投身其中,一位是最近才去世的克里克( Francis Crick ),他與華生( James Watson )研究出 DNA 的結構而共同得到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在《驚訝的假說》一書中指出,意志力可能源自前扣帶溝的深隙;另一位是艾德曼( Gerald Edelman ),他因研究抗體的分子結構而獲諾貝爾獎,他提出意識可能源自神經叢的共構。
一年前我寫到〈禪修不必然要知其所以然〉,目的是說明禪修要先有「知其然」的體驗,但在今日我們已經有「知其所以然」的工具(科學研究)下,我們就應該要追求知其所以然。隨著意識心靈的被逐漸了解,應該重新檢視佛陀原始教義及爾後發展出來的種種唯識論中不必要的困擾,諸如阿賴耶識、十二因緣,以便去蕪存菁重新地詮釋佛陀本懷。
早期是「瞎子摸象」,必然失真,爾後是「霧裏觀花」雖然看不清楚,但是隱約可見全貌,如今是要「撥雲見日」,由專家為我們撥出心靈的真相,對心靈有了更加精準的了解,在培養智慧、慈悲上就能更加地有效。
如何加強腦神經科學之研究,以充實意識、心靈之真諦,而達成宗教服務人群之目的,佛門有識之士應主動集合相關領域之專家來研討之。
《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 254 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