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陳寅恪認為 漢魏 魏晉都各一次巨變 跟儒家有關
A 魏武三詔令 用人唯才是舉 宣佈士大夫遵守的儒家經典規範破產 因此詔令非權宜之計 是標其政策旨意 是社會政治道德改變
B 司馬家開國措施 以儒家經典為依據 訂法律增加 [ 周官 ] 為諸侯律篇 把儒家經典變成法條
2- 陳寅恪看 陶淵明 桃花源記
A 永嘉之後 中原人為求存 築塢堡自守 自給自足 且為維持秩序有一套自我約束規範 在動亂時保有寧靜
B 陶淵明混合劉麟入山採藥故事 陶為表示不與劉宋政權合作 故有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語 沈約 [ 宋書 陶淵明傳 ] : 自以曾祖晉世宰輔 恥復屈身異代
3- 儒家思想表現 出和處 積極 & 消極
從范瞱立逸民傳始
孔子對此二態度同予表揚與道德讚賞
史記首列傳 伯夷叔齊 以儒家消極成份選人物作述事標準
漢書立古今人表 以儒家積極成份選人物作述事標準
4- 胡適領導的新文化運動有三層糆
A 研究當時有待研究與實際問題 孔教 文學改革 國語統一 婦女解放 婚姻 戲劇等
B 輸入學理 海外新理論觀念 再用在上面
C 對傳統學術 要以批判看待 稱整理國故
以上三者產生結果是 [ 再造文明 ] 對傳統了解重建而產生
5- 劉知幾史通在 筆乘 四庫提要 等都是受肯定
但史通的 [ 疑古 ] [ 惑經 ] 討論包括尚書 春秋等儒家經典 被後人批侮辱聖人
6- 漢魏與魏晉對史記的批評多在兩主題
A 李陵禍 反映在史記 對現實諷刺 被視為謗書
B 雖突出孔子與六藝 但其父談六家 主讚道家 史記各種論段也往往用儒家消極面拿來合道家之說 被認為 是非謬於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