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的書
閱讀的首要之務就是不讀 再熱情的書癡 在拿起一本書的同時 也不自覺沒有拿起也沒有翻開其它的書
2- 大略瀏覽過的書
以集體圖書館而非單一書本的角度思考 對在乎文學反映事物的真正讀者來說 重要的不是一本書而是所有書的總和 專注一本書會讓我們冒失去整體觀的顯 會錯失每本書在更大體系中的意義
3- 玫瑰的名字中要殺害其它對亞里斯多德詩學第二卷有興趣的讀者因為這本書推崇笑 而修士任為笑跟信仰是對立的 人若有權嘲弄事物 就會開啟懷疑之門是信仰的最大敵人
4- 曾經聽過的書
不曾碰過該書確能準確談論它
A 每本書有其特定邏輯 像是知道詩學第一卷內容即可約略知道第二卷
B 內在發展邏輯 一本書開展不可能完全獨特 同作者其它作品也會展現相似結構性
C 外在因素 作品引發外界反應 只要觀察出版後反應即可推測
5- 讀過但忘記的書
書不僅與知識有關 也與記憶的喪失或個人認同有關 閱讀除了得到也同時失去
6- 在社會中遇到的窘境
我們從不會只談到一本書 透過一本書開啟整體書即進入我們的討論 每次跟別人交談時 那經多年打造出的內在圖書館就會與別人的圖書館接觸 我們也是此圖書館的總和 藏書形塑我們 故攻擊那些以成我們自我認同的書即是存在價值的傷害
7- 與教授相遇
悌伏部落的啟示是我們不應認為他們對沒讀過的書提的片面看法是可笑的 相反對一個哈姆雷特 表現出的雙重外來性 沒讀過且非英國文化 像拒絕相信鬼神 此為莎翁文學批評中非主流卻活躍的一個趨勢 造就出接觸的不是文本應有的普世價值而是更多潛在的豐富
8- 與作者相遇
你認為他對自己的書記得最清楚 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寫了內容但與內容脫節後我們即與其它讀者無不同 第二 兩人的內圖書館不同 那在講多少感想也無濟於事 和作者談論時最有用的是籠統稱讚 不要做摘要或理性分析
9- 遇見所愛的人
從今天暫時停止 此一片中 看到兩個個體交流有時間閱讀對方心中重要的書 達成真正的交流
10- 不要覺得羞愧
對虛擬空間與保護功能的分析可以發現大膽談論自己沒讀過的書會產生源自童年經驗的羞愧且會對自我形象傳達造成破壞 我們所讀過的書會整合成自我形象 若公開自己的內圖書館會讓此形象受質疑 因此形成第二種語言 我們與自己對話與他人溝通
因此學校可說是粗爆的場域 驅動以為有所謂完整閱讀這種東西 只為測量學生只否真的讀過他們所談論的書 但真實的閱讀經驗無法符合是否讀者所說的是對的
11- 強勢表達你的想法
書是變動性物體而非固定文本 承認此一變動性可讓我們有很大自由對他人著作提出批判
12- 創造自己的書
參與品評書本的對話 在愚弄人前先騙了自己 因他對某書的記憶其實受眼前環境所影響 讀過的忽略了遺忘問題 沒讀過的忽略了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故我們必須知道別人會知道我們是否在說謊 ! 面對別人的知識而引發的焦慮 阻礙我們的想法 故必須創造自己的書
對書來說 真正重要的是書以外的東西書只是討論當下的工具 討論書 不在討論書本身而在當下 有意義的不是小說中兩人物的關係 是對讀者的關係 避免對書做多餘的品評 而是歡迎書展現更多元面貌 讓書保有模糊性 更展現自己掌握討論空間的本質 彰顯每個參與者的獨特性
好的讀者參與的是書的經歷 知道每本書都有自己的一個面向 作品應該在討論中成為幽靈 使我們更能好好運用我們自身的書 建構自身內在章節 該聽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那本書 雖然有時書是提供我們自我追尋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