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 太史公由長安 ~ 汨羅江 ~ 沅湘看舜 ~ 廬山看禹 ~ 經吳越訪春申君 ~ 渡江北上謁韓信 ~ 過齊魯適孔子 漢代學者稱太史公書 史記本指列國古史 東漢末才統稱史記 漢宣帝時才由史公外孫楊惲公佈 漢書司馬遷傳中書 十篇缺有錄無書 補最多者為元成之世的褚少孫 經濟面有貨殖列傳 & 平準書 少數民族有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 廣羅當代史事 & 親身見聞 & 詩歌俗語 漢書司馬遷傳班固評 謂之實錄 但在資料不足的部分太史公採信的如烽火戲諸侯 合縱連橫等 被馬王堆出土之戰國縱橫家書推翻 三家注史記者為南宋裴駰之集解 唐司馬貞之索隱與張守節之正義
漢書 : 歷班彪 ~ 班固 ~ 班昭 ( 馬續補天文志 ) 而成書 武帝以前多參考史記而增刪改 ( 轉錄原始資料多這方面文史家看法不同 ) 刑法志方面有法個沿革 地理志上的行政區劃 藝文志上的錄存世之書等同劉歆七略縮編 食貨志說明了中國的食農貨商 百官公卿表是一大好物 但過於強調封建 ( 其時獨尊儒術 ) 而略遜史記 唐顏師古注漢書 清王先謙也有漢書補注
後漢書 : 紀傳方面出自南宋范瞱 志則拿晉司馬彪之書來補 最重要來源為東觀漢紀 ( 荀悅 ) 皇后紀專記東漢六皇后臨朝 ( 反映時代權力重心 ) 黨錮 宦者列傳 漢隱老父傳 列女傳 ( 後世的烈女傳反不如後漢書 ) 等創造有見地 輿服志記車服佩飾 百官志記中央地方分官設職 但缺食貨 & 藝文 史通評 簡而且周 疏而不漏 唐章懷太子李賢作注 清惠棟也有
三國志 : 北宋將魏蜀吳合併 只有紀傳無志表 因壽為當代人寫當代事資料較不全面 但張魯傳保存道教史 華陀傳存醫學史 外族資料多且陳壽文筆精彩 劉宋裴松之作注 注文為正文三倍資料齊全故與三國志無法分開了 隋書經籍志合稱此四書 清代統稱 前四史
四史以上除宋書沈約與新五代史歐陽修為私著外 均為官修由宰鄉監修國史為前朝修史
晉書 : 增加了載記 記五胡政權 並且寫各志的都為唐代專家 如李淳風寫天文 律曆等志 但晉書整體過於追求華美文辭 又喜用小說家言
宋書 : 沈約寫此書速度飛快 列傳首創帶敘法 但門第觀念使他貶了像恩幸傳等寒人 志不以宋為限保留前史料 像樂志 州郡志
南齊書 : 蕭子顯記當代史卻多有迴護曲筆之處 但祖沖之傳寫得很好
梁書 & 陳書 : 姚思廉子承父業 應該說梁書是南朝四史中文筆最佳 且姚不用駢文改用散文 總論出自魏徵之手
魏書 : 北齊時魏收寫第一部紀少數民族 序紀追拓拔先世 首創釋老志記佛道 但一般評者認為他人格有缺失使他寫文章曲筆又帶私怨 = 穢史
北齊書 : 存世不足三分之一 後來拿北史等書來補 記東魏北齊事可以與北史合看相得益彰
周書 : 令狐德棻組織力很強 同時記北齊梁陳等事 異域傳記朝鮮西域突厥
南北史 : 李延壽抄錄連輟了南北八書 改其偏見與矛盾 因此較受重視無散失 但不該刪也刪為其缺點 如神滅論
隋書 : 唐官修史書中較好的一部 因有太宗要以史為鑑宗旨 保留了隋律在刑法志 經籍志經史子集分類
舊唐書 : 後晉劉煦等在本紀的前半因有唐實錄跟史館資料等豐富內容 但後半則寫得不好 五代離唐近為本作之優點
新唐書 : 歐陽修宋祈等 志表上是勝過舊唐書 像仿舊五代史增選舉志 創兵志記府兵 但紀傳過簡刪削太多 包括詔令等跟一些重要人物傳記 ( 如佛教 )
舊五代史 : 薛居正在敘事上相當詳實 但整理跟文字功夫差了些 後雖散失 今本從永樂大典錄下再用冊府元龜來補後再考證
新五代史 : 歐陽修在志上刪削過當 但增加新史料 有刻意學春秋的痕跡
宋史 : 是 24 史中最多篇幅 史料豐富 前人研究多 志份量極大 創道學傳
遼史 : 適應契丹文化創營衛兵衛志 表很多 有國語解
金史 : 應該是元修三史中最好的 世紀中追金先祖 志也寫得好 也有金的國語解
元史 : 各帝紀內容份量不平均相差很多並取消藝文志 但有寫釋老傳記宗教 成書太匆忙不少史料遺珠
明史 : 編纂最久 初稿經萬斯同手 閹黨 土司 流賊列傳有見地 藝文志只錄明人作品 過份宣揚名教並且南明事記得很略
清史稿 : 立場太偏清被禁行 交通志邦友志有特色 但因有四庫全書故藝文志仿明只錄當時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