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導論 摘要

  • Share this:

1- 游牧 商業起於內不足故需向外尋求

因此民族性為流動的進取的

農耕可以自給 為靜定保守的

草原與濱海地其所資生存工具最早為船 & 馬

故其自始即對外界存有敵意

對自然也是

於是其世界觀人生觀也存在著對立感

哲學觀即內外對立

尚自由爭獨立也是必然 與其戰勝克服欲望相呼應

農業生活依賴著氣候雨澤土壤 此三者皆非人力支配

故人生觀中即有冥冥之中注定之想法

農耕文化易出現天人相應物我一體觀念

安份守己與游牧商業對應

2- 游牧商業民族又帶有鮮明的財富觀

因牛羊等均以等比及數增加

而農業則生產固定

3- 西方各國對外通商重要性大於對內

故西方則用國家力量保護商業

中國則以政府力量裁撤商業

4- 宗教觀 西方人是兩體對立

天國與人世的差別

中國人則較不看重另一個天國

中國人要求永生是永生在此世上

立德立言立功的觀念

使他不想超世界超社會

在西方發展為宗教的 在中國為倫理

中國人對世界對人生的義務觀比自由觀更重

5- 中國各部族間既已很早通婚姻

相互間的問題需解決

因為遂有推共主之必要

而此資格傳最早為神農部

後為黃帝所奪

到唐堯後有禪讓產生

可避免兵戎相見

據孟子萬章篇與尚書堯典說

舊共主晚年先物色 使其暫代

舊共主死後

在正式代理三年 後守三年喪期

在此期由塚宰主持

三年後新王仍受擁戴即可稱王

6- 尚書裡多篇記載西周初年的君臣追述都由夏朝開始

西周初年的古史系統

近代安陽殷墟出土龜甲 記載商湯以前王的名號

大致與史記相同

故可以相信太史公記夏本紀應有所本

7- 古人所謂蠻夷

只是其生活方式不同 也許非城市國家也非農業國家

或是不參加和平同盟 自居侵略國

8- 西周為天子封建 春秋則為諸侯封

以此則封疆日大 農耕及城郭文化的擴展

游牧部落本雜居中國各處

被擠壓至山區

到戰國強國乃剩七雄

並互築長城

在其內部也是雞犬相聞阡陌交通

游牧民族則漸退往北邊

於是始皇連外長城 毀內長城

留在外長城外的游牧部落則變成匈奴

9- 詩經是中國的倫理歌詠集

中國古代人的盧理觀念自然而然在他們最和平

內部心情歌詠出來

國風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誹而不亂

哀而不傷樂而不淫

詩三百 思無邪

10- 春秋打破當時國別為史的舊慣

雖根據魯史但也包含整個世界的霸業

春秋中有一種褒貶

即是孔子的歷史哲學

史書本為宗廟特設之史官專業

經孔子之守傳播到社會

成為一門自由學問

11- 儒家太看重人生

容易以人為本位忽略四周物界與自然

太看重現實政治 立場就偏上層社會忽略下層需求

太看重社會大群的文化生活

易陷於外界的虛華浮文忽略內心真實面

12- 根據殷墟的文字形製與數量

那時文字已演進已久

距初創文字很遠

民國 19 年城子崖 ( 山東 ) 發掘出文字

考古顯示城子崖已距今四千年前約夏朝

13- 先秦思想雖百家但不外乎儒道墨三家精義

墨家又多為其他兩家所吸收

要調和其間

呂不韋曾企圖以一部呂氏春秋統一

但沒有更高明論點而疵敗

漢武帝時的淮南王書以道家思想為主

但又多屬批判性少建設性因此沒有積極面可以主導局勢

之後獨尊儒術

14- 始皇不再封建

其實若就一家一姓政權延續

封建實穩妥些

故當時東方一些守舊派多上請始皇行封建

李斯勸始皇排眾議

且感思想言論的龐雜 有礙理想政府建立

荀子主張又帶有智識上的貴族主義

李斯又嚮往學術政治同一爐

遂請求政府出面統一學術

也不能就說秦存心摧毀學術

後世用焚書連結坑儒把此一政治議題上綱

細讀史記即能知其原委

15- 武帝五經博士制並非創新只是整理改良

將自秦以來的百家博士取消

專設注意政治歷史教育文化問題的學者

好讓其對現實政府提供意見

講長生詩辭縱橫隱士什麼的則降低

此即罷黜百家

16- 養士之風傳到西漢即為任俠

當時農業社會被兼併而出賣為奴的

若想反抗只有亡命

逃脫戶籍為一非法行為

只得尋求願意寄居與窩藏他們的家庭

而此家庭冒此一風險故亡命者需得幫助業主謀生計

演變為一非法集團 ( 大俠 )

多幹些私鑄錢 入山開礦 伐林 盜墓 劫行商等事

因此游俠與商賈皆為漢代新興勢力

除力避貧富不均問題外政府尚積極打壓

17- 宋代採募兵 農兵制因此破壞

許多農民終身不接兵革

農村無武力自衛 宋後社會轉弱之趨勢

故王安石提保甲法為農村自衛

後來成為許多地方效法

如戚繼光 曾國蕃

18- 中國從唐代的杜甫韓愈

到宋元明的關漢卿施耐蓭

中國文學在平民社會的普及與再深入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