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仙座流星雨!!(8/12~8/13)

  • Share this:

今年數量最多時間預計發生在8月13日上午7:00?9:30。不僅極大期發生時間都在白天,到了晚上適合觀賞的時間,月相卻又逢虧凸月,在晚上22時輻射點東昇之前、月亮就已先佔據天空,因此一直到日出之前都受會受到月光的嚴重干擾,使得原本每小時最多可達100顆左右的可見流星數量,可能降低為原來的1/2?1/5。換句話說,只能在月光中偶而見到較為明亮的流星,比較暗的流星則會被月光掩蓋掉,因此每小時大約只能見到10?20顆左右的流星。 今年因月相不佳,所以英仙座流星雨只適合觀賞,不適合進行正式的流星計數觀測。英仙座流星雨的流星亮度中等(平均為2等星),速度很快(每秒59公里),約半數流星有尾跡,顏色呈白色。不過偶爾也會出現彩色的火流星,亮度直逼金星。最佳觀賞時間是在8/12晚上23時過後,一直到8/13清晨日出前。觀看時盡量找個空曠的地方,背對月亮進行觀測,因流星可能會在天空任何位置出現,所以要盡量掃瞄全天空,不要只盯著天空上固定的點,這樣才可以看到比較多的流星喔!而就今年受月光影響嚴重的情形而言,反正天上已經有個大光害了,所以在城市的大樓樓頂觀賞這場流星雨也無妨;不過,鄉間或山區的條件當然還是比較好。 英仙座流星雨最早的紀錄為西元36年,當時的中國典籍中記錄當天清晨出現了上百顆的流星。著名天文學家夏帕雷利(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於1860年代經計算指出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彗星是週期彗星109P/Swift-Tuttle(史威福-塔托彗星),它繞太陽公轉一圈約135年;這是所有流星雨中第一個被確認母彗星來源的。當地球經過彗星軌道附近時,彗星遺留在軌道上的塵埃碎粒被地球重力吸引而衝向大氣層,和空氣摩擦生熱而燃燒後發出短暫的光芒,就是我們所見的流星雨。 臺北天文館網址:http://www.tam.gov.tw/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