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1907.10.11 - 1993.2.26
臺北市松山人。父親蔡石頭於1925年開設「協益商會」經營米糧業,兼營陶器工場,燒製水缸、花缽等,後擴及屋瓦、琉璃瓦與紅磚等產業,人稱「松山蔡」。蔡川竹原任職信用合作社,業餘常因陶瓷技術問題到中央研究所就教於技師松井七郎,從此對瓷發生興趣,設置實驗窯,專注還原燒法之研究。作品「水牛」曾入選日本美術協會第一百回展覽會,1938年又以「三合院煙灰缸」獲得「臺北商工展覽會」首獎。兩件作品皆以鈞窯釉系表現,甚受好評。1971年松山窯場被政府徵收,兄弟分別到龍潭、鶯歌與後龍等地繼續從事陶業。其中蔡川竹在後龍的「松興窯業公司」繼續燒製花缽等陶器,而本人仍然執著於鈞窯紅釉的鑽研與創作,終身不輟,創新多種紅釉,頗具成果,成為臺灣鈞窯紅釉之先驅。
蔡川足先生為台灣陶藝先驅 對台灣陶藝之貢獻堪稱一代大師 蔡川竹年表 1907 台北市出生,原居松山,祖籍福建泉州安溪。 1924 其祖父經營米糧買賣,幼時家境不錯。曾任職信用合作社,後來其父親結識 2 位由大陸來台的製陶師父,在他們的遊說影響下,創立窯場,因此蔡川竹對陶藝產生極大興趣。 1925 蔡川竹對研究釉藥產生興趣,因經驗不足,履試履敗,直到認識當時日本工業部中央研究所技師松井七郎受其指導,和自己的努力研發與創新,成為台灣第一位研究窯變的陶藝家。
1936 昭和 11 年 1 月 13 日 台灣陶藝座談會記錄上,出席者名單有中央研究所的松井七郎與協益會陶瓷工場的蔡川竹氏參加,這是為歡迎日本陶藝界的權威人士大森光彥氏來台北指導而召開的座談會,大森為日本雞血燒元祖。 1936 年蔡川竹的陶藝在台灣被日本人肯定,在出席的 17 位與會者,僅蔡川竹唯一的台灣人。可見蔡川竹先生在當時台灣陶藝界的重要性。這份座談會記錄,刊載於「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這本書中,共 8 頁,其中蔡川竹有 2 次發言的記錄。
此後專心研究還原焰和氧化焰交互運用的燒法,為獨創性的技術。作品〝鈞釉水牛〞入選日本美術協會第一百回展覽。 1938 作品〝三合院式煙灰缸〞獲得台北工商展覽會優良賞,隨後更有無數的陶瓷參展均獲殊榮獎。在當時日本帝國主辦美術展的審查官員,每次來台灣徵選作品,必定到他的窯場參觀,邀請他,一定要把作品送到日本參展。在得獎與讚譽無數之後,有一年台北松山區水患,大部份的獎狀都泡湯,只留下一只銅牌 < 昭和十三年三月 > 至今,讓人追思。 1944 遭人誣陷,以編了一套「對日皇不敬罪」,在牢裡度過 2 年鐵窗生活。 1970 蔡川竹將窯業公司遷移到台灣苗栗後龍,創立 「 松興窯業公司 」, 更專心投入銅元素、還原焰和氧化焰交互運用的技術,使作品在窯變中更有表現。 1987 「銅元素天目球瓶」獲「台灣苗栗縣藝術陶瓷評選榮譽獎」。 1988 舉行第一次個展於台灣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1993 逝世於台灣苗栗後龍,一心向佛回歸極樂。 參考文獻 蔡進權 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