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段注解~上集

  • Share this: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民國黃昆山居士著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稀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此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段注解緣起。 1990年9月海南出版社出版了《蘇東坡金剛經字帖》,在該字帖後附《金剛經》和《心經》分段注解。此注解係民國黃昆山先生所著。

本人亦非常喜讀背誦《金剛經》,然業障深重,難解如來「真空妙有」真實意。多年來一直徘徊在無相大門之外而不得入。為此,曾拜讀多家大經注解,在諸多注解中,愚以為黃昆山先生注解甚佳,故推薦給大德,望在網站上共用。若大德有所領悟,望敕教於吾,同證涅槃。

愚人培珍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段注解

題解:般若讀作缽惹華意智慧。波羅蜜華言到彼岸。經徑也,為修行之路徑也。

金剛不變不壞,剛則最堅最利,光明堅固,能制物而不為物制,以喻能斷妄念也。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鳩摩羅什華言童壽,於後秦弘始四年,奉詔翻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這部金剛經,是由佛與須菩提一問一答,由阿難筆記而成。

佛具十號:如來,應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具此十德,方稱世尊。

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前,為正法明如來。於現在賢劫中,示現為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一切苦難。

四大天王,管領四大部洲。

韋馱菩薩,三洲感應,擁護佛法。

釋迦牟尼佛,又稱釋迦文佛。名悉達,父淨飯王,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從摩耶夫人右脅生,生時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地湧金蓮,自然捧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即能言,穎慧夙成,不由師授。居王宮十九年,出家修道十二年,說法四十九年,涅槃於周穆王壬申二月十五日,住世七十九年。

須菩提生時,府庫盡空,父卜雲,既善且吉,故曰空生,亦名善現,又稱吉祥尊者。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

迦葉(葉音室),華言飲光,以身有金光得名,苦行第一。佛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心印密傳,為禪宗第一世祖。

阿難,釋迦佛堂弟,父斛飯王,以佛成道日生,因名慶喜,弟子中多聞第一。

法會因由分第一

全部經三十二段,為梁昭明太子所分。

祗園法會由此起因,時為周穆王九年戊子。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己。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己。敷座而坐。

第一段是敘述祗園法會為這次說法之起因。

如是我聞,阿難云:此經是我親聞佛說者。舍衛國是波斯匿王國名。祗院太子施捨一個有祗樹的園子,給與孤獨長者,故名為祗樹給孤獨園。大比丘,是有德行者,菩薩羅漢諸弟子是也。

佛制,只食中午一餐,過午不食。舍衛大城內的人家,午飯煮好,必先留有一份新鮮的飯萊放在大門內,等候佛和弟子來取。食時,是到了中午時。著衣持缽,著二十五條之僧迦黎衣,持四天王所獻之紺琉璃缽。佛領率諸弟子,入舍衛大城中,不分貧富,次第向人家各取了一份飯菜,回至本處,食完飯,收衣缽,洗了腳,敷座而坐。

佛行乞食法,折我嬌心,生彼施福也。佛行洗足,洗則淨身業也。布席跌坐,攝動歸靜,心同佛也。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啼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第二段是須菩提向佛請示說法的記載。

長老,是道高年長之稱。合掌當胸,是心合道也。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在家之修行者。如者,真性之本體,來者,真性之實用,真性遍虛空世界,而常自如,又隨所感而來現,故曰如來。佛,華言覺也,故佛稱覺王,覺有三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滿,萬德具,方得稱佛。菩提薩唾,華言覺有情,上求佛覺,下化有情,稱菩薩,省文也。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無也,褥多羅上也,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覺也。云何應住,是如何住其道心,使得定靜。云何降伏其心,是如何降伏其妄念,使無紛擾。發無上正等正覺心者,正性無可上之,故曰無上,聖凡同具,故曰正等,圓明無虧,故日正覺。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三段佛講大乘法為至正之宗。

菩薩摩阿薩是菩薩中具大覺性者。卵生是雞鴨等類,胎生是人,馬牛等,濕生是在水中所生的微生蟲。化生是由變化而生的蚊、螢等。有色是色界天,但有色身而絕情欲的天人。無色是無色界天,惟有靈識而無色身的天人。有想是有想界天,惟有想不復有色身的天人。無想是無想諸天界,一念寂然不動的天人。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想非非想諸天界的天人。

涅槃,音逆盤。涅不生,槃不滅、超脫輪迴地,如來真性明覺,能令眾生滅盡嗔癡,度脫苦海,毫無剩義之為無餘涅槃。涅槃不生不滅,真性常住,謂入於大勝妙之地,非謂死也。

菩薩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說無有一眾生為我度者,何以故,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因為未悟的菩薩亦是眾生;既悟的眾生,即是菩薩,其實是眾生自性自度,我無功也。

何謂四相,四相由我執而起,吾人一有執著,既有能執所執,能即我相,所即人相。種種分別即眾生相,能執所執不斷,即壽者相,四相空,即我執空,又名人空。

若存我能度生之念,不能忘我者,我相也。見所度之生,不能忘人者,人相也。所度之生中,分別靈蠢高下者,眾生相也。欲身長存度世,念念續續,能所繼續不斷,不能忘我人者,壽者相也。

眾生無邊誓願度,原是菩薩之本願,但四相不空,不得成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四段是講微妙行法無所住。

菩薩於法,即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住者著也。布施是布己之所有,施之於人也。菩薩發心,度生為事,菩薩六行,布施居先,此以布施無相為降伏,又即以無住為住也。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此六者,以六根清淨故也。六度者,布施度鏗吝,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退,禪定度散亂,般若則六度兼該,萬行具備。

凡夫布施,都住根塵,以求福報,縱得福,亦有限。菩薩無相布施,三輪體空,清淨益利,原無心求福也,而自然離生死苦,受大快樂,得證佛果,其福德不可思議稱量也。勿謂無相布施,虛而無福也,無相之福甚大,即如虛空無相,其邊際不可心思量度。

四維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合上下為十方。

菩薩無相布施,行清淨施也,其福德亦如十方之虛空無量無邊也。

按:天文學家,知道地球是圓形的,圍繞太陽運行,地球上下四維虛空,尚有無數太陽系,這是近百年的事,而我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已知道三千大千世界,天空中有無數無量的太陽系了,這證明佛的智慧是超科學的,為現代科學家所望塵莫及。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第五段是說悟如如理,實見如來。

如來真性佛也。色身是相,法身是性。如來說:丈六身相,特大圓鏡智,所現影像耳,非真實法身相,不特佛相如是,凡一切人物所有之相,皆屬虛妄,若不執諸相為實相,而見諸相即非相,則知色身中具有法身,則見自性如來矣。

度生布施,固不可著相也。恐意中或執一佛相。故本段復以諸相非相破之。

四智者,一大圓鏡智,二妙觀察智,三平等性智,四成所作智。

本經經義至此包括己盡,以後問答,皆破疑闡理,開示學人。

正信稀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第六段講生真正信心,最為世所稀有,但是實信有(之)人仍須推及無相。

前段示離相度生,以彰妙慧,無相布施,以稱妙福,非相見佛,以印妙心,空生一一信受,又欲眾生同生信心,佛告以果能淨信,不但證法空,且脫法空之障矣。

須菩提很恭敬對佛說:世尊,眾生們對於以上佛所說,都能真實相信嗎?佛告須菩提,莫說現在眾生,能生實信,即至後五百年,魔強法逆之時,亦必有聞此經而生信心者。夫能淨信於五百餘歲之後,其善根必須種於五百餘歲之前,早已恭敬三寶,累劫熏修,於自性福田中,深植善根。

一念者,即純一不雜之意。淨信者,至誠無為之意。誠能感格,故悉知悉見,佛具慧眼,洞悉此淨信眾生,得如十方虛空無相之福德。何以知浮 (深)信者便得福德?因為能信此章句者,定然四相皆空。二執俱化,滅嗔癡,度苦海,而得益利無量也。

何以知淨信者,人法皆空?是諸眾生,若心有所取,即住於相也。住於法,則法亦相也,住於非法,則非法亦相也。層層翻駁,總之一有所執,即不能淨信心矣。故能淨信者,不可著有,亦不可著無,法相宜空,非法之相亦宜泯。

未渡須筏,既渡當離筏。喻人未悟真性,不可無佛法,既悟不可執佛法,如此則佛法尚當捨,何況非佛法乎。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第七段解真空妙理,本無形相,自然無得亦無可說之義。

上言佛非相見法,不可取,何以如來現在說法,故破此疑。

佛告須菩提說:你要知道,如來雖然是已經覺智圓滿,宇宙之真理,無所不知,然而如來有一定之法可得嗎?有確定之法可說嗎?須菩提回答說:我瞭解佛所說的意思,正等正覺全在性靈中,無定法可名,而無上菩提,更深妙難名,正覺之用,應機而酬,亦無可說。所以如來所說的法,其真理無可名,亦無可說。因為無上菩提法是要性修,而不能以色相取,如以相取,就不能深造到性理之妙。

這個道理,只可用心傳,而不能以口說,若是可以說,又如何能超出言思之表呢?許多法,是佛給眾生說法時所用的方式,並不是真實不移,永久遵循的法。所以說非法。但是佛假此理開悟眾生,不能否定它的真理,所以又不能說是非法。所謂無為,是自然覺性,不借人為,以心悟性,以性印心,微妙圓通,既不著於有,亦不淪於無,所以無定(為)者何,此法本無事作為,如四果三賢十聖,皆用此無為法以自修,但根有利鈍,悟有淺深,則所證有差別耳。

聲聞悟心無為,緣覺悟法無為,十地菩薩悟法空無為,妙覺菩薩悟真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法者,常清常淨,無實無虛,不與天地相終始,解者應不作斷滅相。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八段言諸佛之法皆從此經出生。

前言無得無說,恐人忽略此經,不知應如何修持?所以本節講欲顯無為之福,先言有漏之因,蓋以人世之福,離不開緣與業,緣業有時能盡,惟有出世之福慧,本由性生,而永久無盡也。

因此佛召呼須菩提問道:假如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名貴七寶,那樣貴重,那樣多,去施給眾生,救濟眾生,而此人獲得之福德,可以說是很多吧?須菩提知佛之意,急回答說:世尊,是很多。但是聚寶布施是藉物而修,物之聚散,有數有限,其福德自然有限。此種福德是人間之福,非福德性,縱然很多,仍不能超出輪迴。所謂福德性者,即是從性中智慧而出之福德。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之於心,持久不忘,乃至四名偈等,為他人說,先覺覺人,自利利他,其所得性中之福德,勝彼七寶布施之福德多矣。何以故,一切三身四智諸佛,及無上菩提之法,皆從此文字般若而出,故稱般若為佛母。佛又恐人執著有法,隨又掃去曰:即非佛法,蓋所謂佛法者,不過藉以開悟眾生耳。六祖曰:佛者覺也,法者悟也,若不覺不悟,而外求他法,即非佛法。

本經以福德與智慧相較,前後九番,此段是第一番。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九段言四相歸一,究竟無相;若有一相,即無得果。此段破不可得果之念。上言佛法不可執著,此言佛果亦不可著相。修中有果,隨證隨空。空生承四果之問,返躬自照,即以佛之所許而證之也。

本節所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種小乘果位之聖人,較凡夫已為道高德重,惟佛仍恐人不知聖者以無念為宗,每興起所得之心。因而向須菩提說:須陀洹在修行時是自認已得果,已得道了嗎?須菩提深知佛意。即回答說:沒有。世尊,須陀洹原為入流。是剛剛步入涅槃之聖流,初入無相之門,僅得預聖流之雅號,而心無所得,所以說而無所入,只是不入六塵境界,因而名須陀洹。

佛又接著問,須菩提,你以為第二果斯陀含。他是已經漸修精進,修無漏業,念念不住六塵境界,而斯陀含亦自以為己得聲聞第二果否?須菩提回答說:沒有。是什麼原因呢?斯陀含心恝於道,只餘一生一滅,前念方著,後念即離,心不著生滅之相,是謂斯陀含。

佛又問須菩提說:阿那含在修行時,自以為得聲聞第三果嗎?須菩提說:沒有。是什麼原因呢?阿那含不來欲界受生,內無欲心,外無欲境,習定已深,六塵四相,一一證空,而無不來之相,是謂阿那含。

佛再問:須菩提,你以為無生阿羅漢當修行時,自念已得聲聞第四果嗎?須菩提回答說:不是。世尊,是什麼原因呢?阿羅漢諸漏已盡,諸法不受,心空相滅,沒有得道之心,又怎能有得果之念呢?如果於道有得,於法有名,乃凡夫之行,也就是已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道與法皆是假名,在行為道,在教道法,佛法本空,有何可得。所以阿羅漢,若自念得道,就是著四相,何以能為阿羅漢呢?須菩提接著說:佛認為我沒有競物心到精妙處,是弟子中解空第一人,四相皆已滅盡,愛染不生的離欲阿羅漢。佛雖然如此稱道我,但我實不作得道想,若作此念,即是心有生滅,就不能名之為阿羅漢了。接著須菩提又說:世尊,我若是作得道之念,就是心存有我,便生諍心,佛也不能說我是樂寂靜行之人。實際我是原無所得,也實無所行,惟有本分上一塵不著,也就是因此而得名須菩提,所以佛說我是樂寂靜之行者。

阿羅漢,華言無學,謂位斷三界,煩惱俱淨,究竟真理,無法可學。

四十二章經曰,阿羅漢飛行自在,曠劫常存。阿那含壽終生天,直證羅漢。斯陀含再受一生,即證羅漢。須陀洹七死七生,方證羅漢。

三昧,作正定,正受,正見解。不見心名正定。不受諸妄名正受。遠離九十六種邪見名正見。

六祖曰,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離欲即解脫,以離欲故得無諍。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往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往。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段言淨明心地即是莊嚴。

昔蓮華國內有婆羅門,生子名釋提洹竭,出家成道,即然燈佛,又名定光佛,生時遍體放光,照徹十方。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說化,謂之佛土。莊嚴即整肅之義。以定慧之寶,莊嚴心內佛土者,菩薩也。以金珠之寶,莊嚴世間佛土者,凡夫也。

昔文殊問佛曰,何名大身,佛言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即真性也。

上節言小乘聖者無得。這節說大乘聖亦無得。所以佛向須菩提說:我以前在本師定光佛前聽法時,並未持有得之心,你說是否?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對於法,實無所得。因為覺悟自性,本來清淨,原無塵勞,寂而常照,即自成佛。

佛又問須菩提說:菩薩莊嚴佛土否?須菩提言,不也。如來以無得為得,菩薩亦豈以莊嚴為莊嚴。何以故,莊嚴乃法性莊嚴,非形相莊嚴,如黃金為地,七寶為台,此不過是形相莊嚴耳。佛土,即淨土也。莊嚴既不在外飾,則當內淨諸心,心淨,則佛土自淨,莊嚴莫甚矣。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欲塵淨盡,則無所住而生清淨心,蓋清淨心,包涵太虛,充滿法界,無物可比其大。

佛欲眾生覺悟此心,故以大身為問,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大如須彌山王,高廣有三百三十六萬里,為眾山之王,你的意思如何?是身為大否?須菩提回答說:甚大世尊,但此身雖大,終受輪迴,非真實性,是虛名大身。佛曾說:凡有形相,有生滅,皆是虛妄。三千大千世界亦是虛妄。惟有佛說之非相法身,無漏無為,是名清淨大身。何以既有形相,皆為虛妄呢?因為已具有形相,無有不破壞者,縱然暫時不破壞,亦是業力支持,業盡仍須壞,惟真性無形相,乃無從壞起,真性常住不變,所以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於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十一段述說持經度人,修無為福勝於七寶布施。

此分較量財與法兩種布施,以表明無為之勝。能生清淨心,便得無為福,所以佛更以福慧較勝,一再叮嚀,希望眾生精進。

印度雪山之頂有池,方圓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水東出為恒河,沙細如面,佛嘗居此說法。

佛說:須菩提,譬如恒河中所有的細沙,已經很多,再將恒河所有細沙,一粒沙化成一個恒河,原有的細沙,本已無法計算,若再計算新河的沙數,不是更多了嗎?須菩提,我今實告汝,如有許多男女善人,將他們多量的金銀財寶去布施,而這些財寶的數量,如同恒河沙數,甚或者更以一沙一世界計算,他的財寶,堆滿那許多個三千大千世界的財寶,用以布施,這種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得福很多。

佛又告須菩提說:另外有許多男女善人,皆能在此經中,接受其義理而持守之,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講說,其效果不但自己不為惡業所縛,而能悟明真性,並且使人人能明心見性,脫離輪迴,永超生死,而這種福德,比較恒河沙數之世界財寶布施,所得之福德,超出無量倍數。這就是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三界,所以說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二段講受持正教之人,天人皆予敬重。

此段承上文極言持經之勝,果能淨心持此經典,豈只得福多,且可成就般若法身,漸證佛果矣。

阿修羅,華言非天,言富貴同天,而無天德也。因嗔恨心重,故托生此種。

此節申言如何勝福之義,並言說經為益之大。佛說:須菩提,你要知道,不論對於凡夫聖賢,或者人多人少,以及城鄉、繁華市區,或是僻靜地處,更無論晝夜,以及時間長短,如遇機會,當為說此經典,乃至最少四句偈等,為人解說。既然有人受持讀誦演說,他的功德威力,自然很大。所以這個說經的地方,即是如同塔廟一樣。因為說經,能使聽者除迷妄心,悟本來佛性,所以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皆應來供養持經的人。演說一經一偈,即有此功德,何況能持誦全經呢?

須菩提你應當知道,這種人無漏無為,成最上法身,功德完滿,成就第一報身,眾聖獨尊,成稀有應身,見性無疑。心常清淨,不生不滅,無諸妄念,已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佛經即是法寶,既有佛,即是佛寶,若尊重弟子,就是僧寶,三寶俱在,可不尊重那?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第十三段佛指明持說此經,成就稀有之法,當永行持。此經之妙,以本性之智慧,成無上之菩提,如大而世界,細而微塵,妙而佛之身相,皆為虛妄而不實,不若心中般若波羅蜜。

性中智慧,如金剛之光明堅固,能斬截塵根纏縛,破執掃空,度脫苦海,直超彼岸。

須菩提說:持說此經,能有如此稀有的成就,弟子應當遵命持誦。但不知受持之法,因而請示世尊說:此經應標示何種名稱?我等應如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乘此聖利之智慧,能到達安樂之彼岸。以是名字,汝等應當誠心奉持,一心流布於天下後世。但恐眾生迷於法執,因為既是說般若波羅蜜者,妙覺本性,湛若太虛,休既虛無,何名之有?故曰,即非般若波羅蜜。又恐人生斷見,因權立此名,以便於奉持,故曰,是名般若波羅蜜。

佛又說:須菩提,你以為如來有所說法否?本心元淨,諸法皆空,更有何法可說,二乘之人,執著人空法有,才有所說,而菩薩了悟人法皆空,即無所說。所以須菩提向佛說:世尊,佛是無法可說。

接著佛問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佛告須菩提,微塵雖多,然無定體,終為虛妄,是名為微塵耳。世界雖大,然劫盡則壞,非為真實,是名為世界耳。

佛又問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須菩提說:否也,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真性佛,般若真性,法身相也。三十二相應身相也。應相可見,法相則不可見。何故不可見?因為佛雖現色身為三十二相,至涅槃時,則皆無有,所以不能見真性如來。

佛告須菩提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解說,其福甚多。此言捨身求福,比財施更進矣。但未明本性,畢竟不如持經,自利利人,使人人知身內各具般若真性,則持經之福甚多也。財施也,命施也,總為有漏之因,見性也,明心也,實獲無為之福。佛具三身,清淨法身,圓滿報身,百千萬億化身,應身即化身也。

如來具容貌相好十二種,身體相好十種,手足相好十種,以三十二種淨行,修成三十二種相好。

身命布施,喻也,無非委身事佛之意,不可以捨身拼命,投崖飼虎視之,忍令人立就死地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第十四段述能離諸相,自得寂靜,妄念消逝。

空生於離相見佛,已悟十分真諦。所以他聽了佛說此經以後,已經了悟人法兩空,深得中道之理,感極涕零的(地)對佛說:稀有世尊,我昔所得慧眼,於有見空,今聞是經,於空不遣,乃悟向取證之道尚淺也。世尊!若是有人,得聞是經,信得自心本來清淨,具有般若真性,堅固常存,非幻非虛,不生不滅,則生實相。當知是人,超出諸乘,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究竟此實相者,如太虛空,無有形跡,即是非相,如來說名實相而已。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其理,解其義,承受修持,並不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濁世末法時,去佛遙遠,苦海茫茫,是人聞經信受,心皈佛法,是人則為第一稀有。何以故?蓋以是人,能無四相已證人空矣。何以知是人能無四相?是人已悟非相,能空非相之相矣。何故必要離相,能離一切有相,離一切空相,證真空無相之妙,則成正覺矣。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此經旨趣深妙,如非有大根器的人,聽了難免驚駭,所以聽了此經不驚是無疑心,不畏是無退心,不怖是無難心。諦聽受持、永不退轉,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原以諸經皆從此出,乘此智慧到彼岸,豈果有彼岸之可執,特名之為第一波羅蜜而已。

按:六波羅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智慧雖居第六,其實破除疑綱,是第一義,忍辱最難,故特揭出之。

六波羅蜜中第三種是忍辱波羅蜜。能做到忍辱,才不起嗔恨心,嗔恨不起,方得不昏亂真性,真性不亂,才能到達諸佛彼岸。但是真性中實際無此忍辱,因為了悟人法兩空,即無所謂忍辱之相,是己達到了我人眾生壽者之四非相,所以說非忍辱是名忍辱,這是要忘辱忘忍。佛又說:何以要忘忍忘辱呢?須菩提,我要向你們講一個實際的例子,從前有一位無道暴君歌利王,率采女在野外遊獵,遇我適在坐禪,王曾令人割斷我的手足耳鼻,我在那時候,安靜不動,任其割截,實具有般若正智,通過一真法界,所以四相皆空,萬念俱寂。何以知無相呢?我在當時,身體被他節節支解時,假設我不能萬念俱空,忘懷我人之相,則必生恨心。佛以慈忍力,還復如故。詳見涅槃經。

如來說:我在前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修忍辱波羅蜜行,欲令眾生成忍辱波羅蜜法。不著諸相,乃至於惡罵捶打皆忍受。能忍必由無相。

佛告須菩提,菩薩受如來無相教法,欲成佛道,必要發菩薩無上道心,亦即清淨無相心。不起生滅,湛然清淨,不應當住著所有形色而生出的念頭。譬如說愛高樓大廈,美麗器皿,又不當住著於聲香滋味,以及由所接觸而生的心,如歌唱與異趣,嬌娜美女,甚且泥於法而不能見真性的心念,也不應住著,心無所住則見真性。所以佛說菩薩心,為無所住心,不能以布施求欲望之滿足。

須菩提!菩薩是要儉於己,而奢於人,有利眾生,盡力為之,故應如是無相布施。

佛所說人我一切諸相,原是指示菩薩之解說,其實本體全空,原是非相。所謂一切眾生,也是引導諸菩薩滅度耳,其實眾生,若見本性即非眾生。

佛說了以上這番話,恐眾生不相信,乃強調說:如來所說的話,是真語者,真而不妄。實語者,實而不虛。如語者,如而當理。不誑語者,不欺人。不異語者,不二說。

佛告須菩提,如來所得法,心體空寂,無相可得,所以說此法無實;無形可觀,而妙有無方,欲言其虛,自性具足,故曰此法無虛。無實無虛,既離有相又離空相,不著兩邊,乃是真空無相之相。

佛又說:如果修行人,教化眾生住著於法,而行法布施,不達三輪體空,則為無明所障,昏暗蔽塞,不能見真空無相之理,如入暗室,則無所見。若不住法而行布施,豁金剛眼,燃般若燈,性光四照,洞徹真空妙理,如人有雙目,像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佛又指示須菩提說:無論現在的世間,或未來的世界,如果有善行的男女,能對這部經典,直下頓悟真空,不稍暫捨的讀誦行持,就能為諸佛如來以佛之智慧去完全了知其人,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