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做七及守孝等問題,今概要性的簡要作答。以佛教的生死觀,人在死亡後,每個七日,依亡者的善惡罪福,將有往生他處的因緣,即七個七,四十九日,亡者將投胎轉世,因此,在七期中,為亡者布施救濟,或借由誦經齋僧的功德,讓亡者心不貪著,仗三寶光明,能夠上生善道。所以,有所謂「做七」的法會流傳下來,民間的做七,依不同的親屬身份,分別祭拜亡者。 其實無論做什麼七,如地藏經說的,亡者在未投胎之前,依靠親人為其助力,最怕親人殺生祭拜,增加他的罪業,幫助亡者最好的辦法,是隨喜隨力為其做善事功德,讓他不墮到惡道。 此外,關於守孝期間不整理儀容,是宋理學家所提倡,在父母的墳旁結廬守孝三年,不梳洗不理髮,為官的要呈報告辭官返鄉守孝等,親人的亡故,思念哀痛是出乎自然,但若過於矯情,或不顧現代社會形態的不同,一味以為這樣才能表達孝心,那就會增加不必要的困擾。試想,現在社會,有誰可以不工作三年,一個月都會造成生活的困難,還有不整理衣冠儀容,上班接洽公事,如何以此面目工作呢?因此,對親人表達懷念之情,強調這些外在的形式,不如以他的精神為效法的典範,或是以他的名義捐助需要幫助的人,讓他的美德永遠的活著人們的心中。 此外,披麻戴孝,也是一種表達孝思的形式,麻是粗衣,表示因為親人亡故,無心穿著美服;胸前或髮上戴孝,也是一種哀思的象徵。這些久而有之的禮俗,沒有什麼對不對,但是為了一場殯葬的巨大花費,不惜借貸欠債,就需要深思。
<轉載自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http://tw.wrs.yahoo.com/_ylt=A3eg86gfUcBJ8awAnwFr1gt.;_ylu=X3oDMTE1czlwMm04BHNlYwNzcgRwb3MDMwRjb2xvA3R3MQR2dGlkA1RXMDE1M18yMTA-/SIG=14kcq7siu/EXP=1237426847/**http%3a//www.ibpsmtl.org/index.php%3fid=29%26no_cache=1%26tx_ttnews%5btt_news%5d=30%26tx_ttnews%5bbackPid%5d=22%26cHash=1ffd50fe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