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自力」和「他力」 佛海居士
「自力」與「他力」出自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
龍樹菩薩把佛法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比喻這兩個法門,一個好比「陸道步行則苦」,一個好比「水道乘船則樂」。
曇鸞大師發現難和易的原因在於「自力」和「他力」的存在。
「自力」就是自己的修持力;「他力」就是佛力,是佛的本願力。
「他力」來源於阿彌陀佛所成就的第十八願。
因為有第十八願,佛法才有難易二道之分,自力他力之說。
基於龍樹菩薩的判教和彌陀的誓願,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中生動而形象的闡述了「自力他力相」,他說「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
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
以禪定故,修習神通。
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
如是等名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
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
如是等名為『他力』。」
可見,「自力」指自己修行的戒定慧力;「他力」為佛的願力,即彌陀本願攝取力。
上面介紹「自力」和「他力」的來源以及內容,是想說明「自力」和「他力」是有其特定含義的概念。
如果對「自力」做種種其他的解釋和界定,就會造成「自力」概念的混亂。
比如有人說:「『信』的是『我』,『願』的是『我』,『行』的也是『我』。」
言下之意,我信、我願、我張嘴念佛都是自力,甚至還把它上升為「信願行力」,於是說淨土宗不是他力法門而是自他二力的法門。
這種說法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偷換了「自力」的概念。
第二、不錯,信願行是「自」,但它不能成為和佛力並論的那種「力」。
好比有人生病治癒,是醫生開的藥治好了病(藥力)。
如果因為醫院是自己走去的,藥是自己吞咽下去的,從而就說病好一半是自力一半是藥力(自他二力),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妥的。
更何況張嘴吃藥這種行為,與把病治好的藥力相比,根本也談不上是一種力。
兩者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所以,還是回到曇鸞大師界定的「自力」、「他力」的概念上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