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農村~~~台灣水牛

  • Share this:

水牛在先民的開拓史上,扮演著不可抹沒的角色 它的憨直,勤奮工作,是所有在台灣島上住民的象徵...... 水牛是在 16 世紀時,荷蘭傳教士達尼威爾向爪哇的東印度公司, 引進了一百多隻水牛,贈給台南地區平埔族的蕭壟社 ( 在八掌溪下游以南、曾文溪下游以北的區域, 約在現今佳里、西港、七股、將軍、北門、學甲一帶 ) , 教導他們進步的農耕方式 除了耕作之外,還扮演著託運的運輸工具。 對鄉村人家來說更有著密不可分的情感。 在當時的農村社會,每戶飼養幾頭水牛非常普遍

老而衰弱的水牛,最後被賣到牛墟。 因為肉質較硬,一般都被作成特別風味的台灣牛肉乾。 最有名的牛墟有善化與北港兩處。

農夫利用水牛犁田,年幼孩童則騎在寬廣的牛背當牧童,時時刻刻與牛為伍。 另有以「飆牛」為當時的時尚,別具一番風趣。 台灣水牛性情溫和,特徵是背寬,呈灰黑色,體毛稀疏,角大後彎。 性喜群居,圖為母子的舐犢情深

因為水牛皮厚,生性怕熱,喜歡泡在泥漿水中,以降低體溫。

所以在農作勞役時,農家常會幫水牛塗上泥巴或潑水淋背以降溫, 一般潑水的效果可維持二十分鐘,塗泥則可達兩小時以上。 所以在農作勞役時,農家常會幫水牛塗上泥巴或潑水淋背以降溫, 一般潑水的效果可維持二十分鐘,塗泥則可達兩小時以上。 1960 年代後,因工業化的提倡及農業機械化的推廣, 農耕機械取代了大部分役用耕牛,台灣水牛的飼養頭數日漸減少 。 加上農村生產人口的外移,國民生活型態改變,豢養牛隻已無力可圖, 水牛的頭數以每年將近 3 萬頭的减少,導致在 1998 年時的統計僅存 8 仟餘頭, 至今已少於 4 千頭。 這曾經是伴隨台灣進步約 4 個世紀的功臣,現已變成稀有動物。 1984 年,台灣畜產試驗所在花蓮種畜繁殖場成立「台灣水牛培育中心」,協 助台灣水牛的保種與推廣工作。 在 「台灣水牛培育中心」的水牛可以逍遥自在的四處遊蕩。 別出新裁的牛車觀光產業 希望各位下次有機會見到這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 ─ 「台灣水牛」, 請溫柔地軽撫它的背脊,並向它說聲「謝謝」, 因為它不辭辛勞地爲著台灣農村社會已默默地奉獻了 4 百多年。 此外  水牛的保育工作,更是一件刻不容緩的重要農業工程。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