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 2007 年委託政治大學民調中心調查顯示,高達 40% 的勞工朋友認為 40 歲以後再開始退休理財的規劃即可,顯示及早規劃退休基金的觀念仍未普遍,雖然對於初入社會的年輕人而言,退休生活的確是幾十年後的課題,但是卻會因此而錯失時間的複利魔法。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 投資最偉大的力量並不是買低賣高時機的挑選 (Timing) ,而是投資期間的長度 (Time) ,因為投資時間越長,利滾利、錢滾錢的效果就會越明顯,所以退休理財的規劃絕對是越早開始越輕鬆。
舉例來說,阿富從 25 歲開始連續 10 年、每月投資 1 萬元於全球股市,到 35 歲時 12 萬元的本金已成長至 195 萬元,縱使 35 歲開始不再撥款投資、僅以 195 萬元繼續投資全球股市,透過高達 30 年的複利效果,到 65 歲的時候,當年 120 萬元的本金已經成為高達 872 萬的退休金;而老王則比阿富晚 10 年開始退休理財的規劃,從 35 歲開始每月投資 1 萬元於全球股市,截至 65 歲已經投入 360 萬資金,累積的退休資金雖也高達 1844 萬元,但仍遜於阿富提早開始的理財成果 ( 以 MSCI 世界指數 1977 年 -2007 年平均年化報酬率 9% 試算 ) ,突顯時間加乘投資成果的神奇魔法。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自從美國股票市場成立來,股市多頭階段的時間與漲升幅度都遠勝過空頭階段,因此對於投資人而言,只要堅持長期投資,的確可以透過時間換取退休金理財的報酬空間。然而,投資人還有兩個必須留意的風險,第一、挑選投資市場的風險:雖然 MSCI 世界指數過去 20 年上漲 289% ,但是同期間日經 225 指數卻下跌 29% , 顯示單一區域的非系統性風險仍是股票投資的殺手,全球化多元佈局的策略才是退休理財的王道。
第二、退休當年度的股市回檔風險: 10 年以後才要退休的投資人的確可以放心讓股票型基金幫您的績效打拼,無畏短線的震盪風險、靜待烏雲散去後的皎潔明月;然而已屆退休之齡的投資人,如果將所有資產都放在股票型基金,而且在退休之際正好碰上國際股災,恐怕退休金就要大打折扣了。
舉例來說,老王在 2000 年初的時候用全球股票型基金儲蓄了一筆退休金且計畫兩年後退休,但是卻不幸遇到網通泡沫國際股災,讓老王的資產大幅縮水 29% ,只好延後退休的計畫,直到 2006 年底老王的資產價值才回復到原本的價位;然而,倘若老王在 2000 年初訂出明確退休計畫時就將 80% 資金轉到防禦性質的全球債券型基金,則同期間投資組合反而增值 4.8% ,成功守住既有的投資成果。所以建議已屆退休之齡的投資朋友,不妨逐步提高債券型基金的投資比重,才能防禦短線市場震盪的風險,讓您的資產隨著年齡動態調整,距離退休的年數不同、投資組合也不同。
2008/02/19 【聯合晚報╱記者楊雅婷/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