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許秀惠
退休,不必然是遲暮。調查顯示,台灣 55 歲以上人士,多認為退休後會更快樂 。 這群台灣經濟狂飆年代的見證者,在打下優渥的財富基礎之後,離開職場,反而更能享受不受工作拘束的「時間紅利」。隨著社會變遷,四、五年級生想要快樂退休的挑戰大過上一代,因此必須提早設定目標, 掌握理財原則,在財務、健康、心情充分準備下,從容自在地擁抱另一段幸福人生。
五十年前,活到五十五歲已算高壽;二十年前,「退休」兩個字,代表著人生遲暮。然而僅僅相隔二十年,如今的五十五歲人生卻有無限可能,「退休」也有了新解。退休,不再是消極的「養老等死」,現代人壽命延長,五十五歲的人比過去平均多了二十年時間可用,好比拿到了上帝賞賜的「時間紅利( time bunus )」。人生這多賺到的「時間紅利」,正好進入退休階段,怎麼享用?是新現代退休族的智慧課題。
根 據 《 今周刊》與南山人壽合作,針對五十五歲以上族群所做的退休生活大調查發現,台灣現年五十五歲以上老人,有四八%的人認為目前的生活是快樂的,而有一二%比率認為不快樂;已退休的人當中,三三%認為生活比退休前快樂,一九%認為比起退休前不快樂。而且五十五歲的人儘管尚有三成比重仍未退休,但這群人當中有二八%認為,退休後生活比退休前快樂高於認為會比之前不快樂一六%。
這項調查結果,大大顛覆了一般人對於退休族生活多屬憂愁、苦悶的印象。世新大學財 金系 教授郭敏華形容,台灣這群五十五歲以上老人既自信又富有,對生活積極而樂觀。
█走過三高年代 現代銀髮族退休樂
如果進一步探討現代這群人的樣貌,可以理解到這份問卷所指涉的快樂老人並不令人意外。理由是,台灣現階段這群五十五歲到七十五歲的族群,是台灣經濟高速成長的見證者以及貢獻者,他們的年輕時代,約當二十到四十來歲前後,正是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的民國七十年代前後,這群人的努力打拚為社會蓄積了繁榮的經濟活力,也讓個人財富的累積開始起飛,其後三、四十年台灣處在一個經濟成長率高、利率高,以及國民所得年年增高的「三高」年代。其間,個人能累積的財富多,也為他們的晚年,打下了優渥的基礎。
打拚了數十年,這群二、三年級生從鼎盛之年,逐步走入退休階段,面對緊接而來的人生,他們放開胸懷享受老人生活。問卷結果顯示,他們退休後最想到國內外旅遊,投入公益、做志工,也想重新學習、培養新的興趣。此外,問卷經過交叉分析也發現,懂得理財且進行理財的退休族群,生活也較感到快樂。
如果分析五十五歲以上老人的理財行為,問卷顯示,有二三%老人認為自己的退休金足可提供十五年以上的退休生活;而已退休者的主要經濟來源,高達四八%來自子女給的零用金,高於勞工退休金二五%跟存款二%,結果頗值得注意。 然而,從退休金準備的行為來看,卻有高達七一%的人沒有準備退休金,或沒有想過準備的問題。
至於這群老人選擇的退休理財工具,則有四六%比率選擇把錢存在銀行定存,其次為四一%購買保險,再次為二三%的人放在股票投資。
這群人多數把錢存在銀行的行為是頗可理解的。民國六十年時,台灣平均一年期的存款利率高達一一.一二五%,即使民國七、八十年代,一年期的存款利率都在六%到八%之間,把錢存在銀行的收息可觀,確實不失為安全穩健的理財方式。
事實上, 《 今周刊》這次採訪接觸的退休人士,相當吻合問卷調查的結果。不論公教人員或是企業上班族,這群老人面對退休都懂得善用「時間紅利」,安排退休生活相當有一套。
前建中輔導老師謝芬蘭,五十歲的壯年便決定卸下教職,「大家都羨慕我好命」。其實,一開始她對自己這麼早就開始當「米蟲」感到有些「歉疚」,也有過一段調適期,甚至不敢大聲說自己退休了。
謝芬蘭說,她人生中最精采的日子都在建中,「我對建中有太多的眷戀,我怕自己離開職場之後變得平庸無奇,怕自己退休之後一無所有。」然而,在教育界服務了二十七年以後,她也希望人生能重新開始,「我想要有不一樣的春天。」退休這三年多,她先替自己安排了幾趟自助旅行,然後開始積極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包括擔任台灣心理治療學會副祕書長、在旅行社擔任兼職輔導師。
而退休已六年、六十三歲的志工伯伯藍德俊,從基隆市衛生局主任祕書退休時,已經在政府單位服務三十年。「如果人的平均壽命可達七十五歲,我想留下二十年的時間回饋社會。」藍德俊說。如今他的名片上至少印有八個志工頭銜,除了擔任家扶中心的志工,土生土長在基隆市的他,還在駱駝志工協會、東北角風景管理區當志工,為遊客導覽基隆市的古蹟,日子過得比上班時代更豐富充實。
█投入公益、培養興趣 生活更精采
也有像去年以七十五歲高齡,成功連任文山區樟腳里里長的高銘枝,里內每一棟房子的樓梯他都踏過,服務不因年紀而減分,年輕時做營建的他積蓄不少,光收房租就夠他開銷過活,沒有經濟壓力的他說,去年里長選舉激烈,他原可收山上山種菜去,但就是覺得自己老當益壯,「腦袋體力都還可以服務一萬多位里民。」選里長,也有證明自我價值的意義。
選擇奉獻是一種方式,培養特定嗜好也可以為退休生活帶來充實與滿足感。像跟藍德俊同樣也是六十三歲的林隆崎,從教職退休下來,已經過了十六年愜意的退休生活。打從退休那年開始,他的生活只有兩件事:出國旅遊跟上圖書館。他愛上圖書館,把走路到圖書館當作運動,更利用圖書館的書庫,準備出國旅遊的資訊,十多年下來,他現在是圖書館借書最多紀錄保持人,「年輕時上圖書館借書還需要付押金,現在都不用了」,不花半毛錢,他就取得出國旅遊的資訊,說起各國風土民情甚至比專業導遊還厲害。
█財務、健康、心情 快樂金三角
這些快樂退休族的共同特色是,財力小康以上而精神快樂,並且對退休都早早有想法跟規畫。 其實退休要快樂,需要三個要素的配合:財務、健康、心情,有這「金三角」,退休來臨時,才能從容以對。
從國中校長職務退休已經五年多的陳芙蓉對於退休大事,便是早早慎重其事進行規畫,早早進行自我心理建設,她先用一年時間來調整準備自己的生活節奏,本來是工作狂的她,退休的前一年起,校務再忙她也強迫自己準時下班,讓自己一向上得緊緊的發條漸漸放鬆。正式退休的第一天,她一早起來就開車到汐止,為自己退休的落腳處進行大掃除,足足忙了三個月,忙到再也沒時間失眠。
她說,「退休最怕沒事幹,沒事時就會胡思亂想」,因此,她把勞動當運動,也重拾年輕時喜愛縫紉改衣服、做麵食點心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她重新進行財務規畫,手邊三棟房子每月房屋水電、稅價等支出合計就要五萬多元,她先處理掉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的房子,而木柵的房子在兒子完成結婚大事後,也改由他接手房貸等相關支出。如此一來,每個月所須支付相關開銷就少了三分之二,加上賣房子帶來的進帳,她笑說,「可撥一點錢來小玩股票」。
身為大姊的陳芙蓉有五位姊妹,好幾位還都住同一個社區。今年七月陳芙蓉最後一位擁有上班族身分的妹妹也將加入退休行列,面對即將來臨的退休生活,她除了已在台東買了一座果園,又為了當「業餘果農」時有個落腳處,在果園不遠處,用六十幾萬元買了棟兩層樓的法拍屋透天厝,退休生活可說是「萬事俱備,只等時間這道東風了」。
陳家這個龐大的退休家族,因為住得近,平日可互相照應,閒來相約打桌球做運動、湊一桌麻將動動腦,安排帶著高齡母親一起結伴出遊,這一大退休家族的退休生活, 果然如陳芙蓉所說的「退休就該無憂無慮」。
儘管現代老人多跟陳芙蓉家族一樣,是快樂退休族,但卻未必表示現在的中生代,在未來退休時也能擁有同樣的快樂條件,種種跡象顯示,未來想快樂退休,難度是愈來愈高。台灣近年來人口結構已出現大變化,逐漸成為高齡化社會,對當下的中生代、下一波的退休族,想快樂退休,會碰到比當前更多的挑戰。
█新困境 晚婚、少子、高齡化
目前,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約占總人口的一成,再過二十年,這個比率就會從一成爬升到兩成,與日本並列為全球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而再過三十年,台灣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屆時,台灣就成為不折不扣的老人國度。
低出生率以及壽命的延長,是台灣變成老人國的主因,台灣社會近年來因「晚婚少子」造成出生率頻創新低。經建會已經預測,未來十年之內,台灣就會進入人口負成長狀態。而台灣人口的金字塔圖形,將從現在的正三角形慢慢變成橄欖球形,這也提醒著一件事,未來年輕人扶養老人的負擔將是無比沉重,扶老比(編按:十五到六十四歲的工作人口扶養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人口的比重)將從現在的一三 · 六%,意即約當每七個人扶養一名老人,到三十年後,約每兩個工作人口就須養一名老人。然而,另一方面,台灣平均實質薪資已經有十年在原地踏步,未來的養老負擔變大,但收入卻可能毫無成長,形勢可說是非常嚴峻。
█新難題 子女奉養、利息創雙低
對目前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而言,在人生四十五歲的中壯年時期,平均育有三 · 五個小孩,當時一年期的存款利率近八%,在六十歲時的平均餘命有二十年,但是對現年四十五歲前後的中年人,可就沒有這麼好的世道,平均生育子女數只有二 · 五個,一年期存款利率僅有一 · 八%,若以實際情況來計算,現在六十五歲的老人,只要每個子女每月給五千元奉養金,一個月平均就有一 · 七五萬元的收入,而每一百萬元存款每年就有八萬元利息收入,生活壓力自然較小。
但是眼前四十五歲的中年人二十年後想退休,可就沒這麼幸運了,每個月來自子女的奉養金只有一 · 二五萬元,每一百萬存款的利息收入更僅不到一 · 八萬元,如果再經過二十年的複利效果,兩者的差距將更驚人。同樣一百萬元,經過二十年的八%複利後變成四百六十六萬元,而一 · 八%的複利效果則僅有一百四十二萬元,相差了三倍以上。
對未來的退休族而言,這意味著在低利率的環境下,將無法像上一代一樣,把錢擺在銀行就能錢滾錢,而是必須更加靈活運用理財工具,或是更加提早準備,才能維持跟上一代同樣的財務實力。
不僅如此,進入退休備戰狀態的中年人,想養兒防老也愈來愈不容易,年輕世代的草莓族、月光族性格,不成為父母的負擔已經萬幸,陳芙蓉有一位同事的退休金都被兒子借去買房子,從此有借無還,原該從容的退休生活因此變得拮据起來。在紡織業擔任主 管的陳 先生,工作三十年退休後,無法適應沒有公文可批的生活,成了居家懶蟲,後來迷上股票,卻因外行生手,賠掉大半退休金,剩下的退休金只敢乖乖放在定存,領取不到二%的利息,老夫老妻因而失和,家中氣壓更是沉悶。
快樂退休金三角的另兩大要素是身體健康、好心情。根據家計調查顯示,家裡老人實際每月醫療支出超過四千四百元,但從問卷中卻發現五十五歲以上老人認為每月用在醫療的開銷只需一千多元,明顯是低估了實際醫療保健的費用。
█享受時間紅利 要靠提早規畫
如果把人生分為二十五歲以前、二十六到四十五歲、四十六到六十五歲、六十五歲以後四個段落,其實就好比一年四季的春發、夏榮、秋收、冬藏一樣;二十五歲以前,多數人忙著求學;到了二十六到四十五歲,則開始娶妻生子、經營家庭與事業;等到四十六至六十五歲,子女長大成人,個人職場逐漸來到人生的巔峰,正是收割努力成果的階段;六十五歲以後,多數人則進入退休狀態。因此,退休要快樂,除了「金三角」缺一不可之外,提早規畫退休三部曲:準備、享有、安頓,實現快樂退休才有可能。
既然下一代想要快樂退休的挑戰大過上一代,提早準備已勢不可免,在人生秋收時,就應該開始著手準備退休。退休協會理事長、台大財 金所 教授邱顯比叮嚀,「最遲五十五歲一定要開始準備退休」,只有提早準備,退休後才可能盡情享受上帝賜予的時間紅利,享受退休生活。
所謂的準備,除了靠理財充實財務,更重要的是身體、心情的準備工夫也要到家。從調整生活習慣、降低消費欲望、建立運動習慣、累積養生保健知識、結識理財朋友、善用複利、充實第二專長、培養興趣嗜好,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快樂,等到時間紅利接近尾聲,資產若有留餘,應該開始進行遺產規畫,安頓身後事,讓家人有所準備,透過落實快樂的退休三部曲,才能替人生畫下完美的句點。(本文選錄自《今周刊》 52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