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 塵
佛 教作為以出世為宗旨的宗教,不僅重視出世精神,還尤其倡導人格的完善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翻開許多佛教經論,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佛陀和歷代祖師對於一個人正確為人處世的見解和主張。 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可以明瞭佛菩薩和歷代祖師對於培養健全人品的重視和對人生的關注。 前輩祖師於是將這些為人處世的經論濃縮為著名的佛教俗語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我們成就佛道之前,必須要過好現世生活。 既然我們在人間生活,就離不開人與人的交往與合作,要想愉快地與人相處,首先要有人緣。 人緣不是偽裝出來的,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外在威儀的結合。 在與人結緣之前,首先應當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將自己培養成具有慈悲心、寬容心和謙讓心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善待別人、愛護別人,將別人的困難視同自己的困難,並盡己所能地幫助別人排憂解難。 真正像諸佛菩薩一樣,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 這樣你才能夠與別人建立相互幫助、相互關愛的人際關係。你的人生也會因此過得充實幸福。 不僅佛陀強調培養弟子完美的人格,令學佛弟子廣結善緣,而且歷代祖師都主張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 · 無相頌》中就提出了具有人緣的人應當具備的基本品格。他在《無相頌》中說: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祇嚮心覓,何勞嚮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祇在目前。
慧能大師在本頌文中詳細論述了一個修行人在為人方面應當具備的必要條件。 他認為一個人心地平和、行為正直,不僅符合戒律和修行的要求,而且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慧能大師還認為一個人應當孝養父母,尊敬尊長,愛護晚輩;對人要謙虛禮讓,忍辱寬容; 在為人處世方面應當多聽從別人對自己有益的批評,及時改正自己的過錯; 在平日生活中,多做對大眾有益的事情,少存自私自利之心,對人要有情有義,知恩報恩。 慧能大師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以上這些,他不僅是一個品德高尚,人緣很好的人,
而且自己的修行也很容易得成就。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也認為,一個人應當不斷提昇自己的人格修養,才能成為具有人緣的人。 他曾在《憨山大師醒世歌》中說: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
惹禍祇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讒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現代凈土宗祖師印光大師則從為人處世和修行等各個方面,勸導世人對上尊敬,對下和氣,忍受常人所
不能忍的,行常人所不能行的。與人相處時,能夠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不論他人非,見到別人的優點時,應當見賢思齊;見到別人的缺點時應當不斷反
省自己,引以為戒。 他在《印光大師法語》中說 :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
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 祇管自家,不管人家。祇
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
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印光大師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以上這些,不僅是一個有人緣的人,而且將來還能夠成佛做祖,為人
天師表。
與印光大師相似地,現代高僧太虛大師則更直接主張一個人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他有首在佛
教界流傳很廣的名言: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太虛大師認
為佛陀是至高無上的覺者,對我們普通人來說,要想成佛作祖,首先要完成自己的人格,如果一個人把
人做好了,成為一個品格高尚,受人尊敬的人了,你當下就是一尊佛。所以,太虛大師認為,在現實生
活中,一個人人格的完成才是最主要的。
我們每一個人,當你在生活中得到了別人的關心和幫助,應當生起感恩知足的心,並盡己所能地將這種
關愛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你不曾得到別人的關愛,你更應當凡事多替別人著想,學會關心照顧他
人,給人以親人般的溫暖。如果你能如此 「先結人緣」 ,那麼,在你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時,你就會
得到來自各方面源源不斷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