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慈悲三昧水懺.1

  • Share this:

自學佛後 , 一直對慈悲三昧水懺 , 有很深的感恩和偏愛 , 原因是水懺如明鏡 , 照徹心根上的種種微細惑。 對待人接物 , 以及更上層樓的修行都有很深的助益。

人要承認自己有錯 , 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 乃因 ” 我執 , 我慢 , 我見 ”( 見註一 ) 阻隔了自我反省的靈敏度 , 這三種障愈深的人 , 愈難反省自己。 而世間一切學問又往往增加我慢及所知障的加深。這部水懺之所以深得我心 ,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唐懿宗時 , 悟達國師道德 , 皇上親臨法席 , 賜沉香為法座 , 恩寵甚厚。忽爾生人面瘡於膝上 , 眉目口齒俱備 , 每以飲食餧之 , 會開口吞啖 , 與人無異。此人面瘡有個來由。昔西漢書有記載 , 袁盎錯殺晁錯一事。

悟達國師即西漢時之袁盎,人面瘡即被腰斬東市被錯殺之晁錯。累世想追討

不得其便 , 因為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 , 戒律精嚴 , 此世受皇上恩寵過奢 , 名利心起 , 於

德有損 , 故能害之,討報成功。

這段真實典故 , 何其生動的令人深省有三:

一、西漢至唐懿宗 , 足足有千年之久 , 足證累世因果報應之不爽也。

二、我慢心高 , 乃是平常人視為很平常而且往往自己不易察覺的敗德行為之一 , 幾乎每個人都有一份自以為是的驕傲存在 , 不論理由來自天生的美貌 , 身材或後天的學問累積 , 富貴 , 才能 , 甚至美德和慈悲 , 善行義舉 ... 等等也都會成為驕傲的來源 , 要時時審視自己的念頭 , 否則每日都在自以為是的驕傲中一瀉千里而很難覺察與面對 , 以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之資質 , 尚有於德有損之慮 , 何況一介凡夫的我們 ? 豈不

更應如履薄冰 ? 時時警戒自己 ?

三、地藏經云 : 舉心動念,無不是業 , 無不是罪。有幾個人能覺察自己心念未動之時 ? 往往是動念之後還外加身、口一齊作惡。正如懺文中所舉 : 我等無始以來 , 至於今日。積惡如恆沙 , 造罪滿大地。捨身與變身 , 不覺亦不知。輪迴裡除了迷惑 + 造罪外 , 所剩的是什麼 ?

如果品德不夠端正 , 則更大的富貴權力只不過成為更深更廣作惡的工具 , 否則歷史上不會有冤案連連 , 忠臣被害死這種事發生。我們還有多少時間 , 多大能耐在捨身與受身間混 ? 願大家都能發心,以深心、悲心入道場早向自己心中的覺性開啟 , 謙卑恭敬的向十方佛求無上智 , 早脫輪迴 , 而這部水懺正是我們 ” 整心地衣冠很好的明鏡 ”, 願大家時時勤拂拭 , 心地上無塵埃 ( 註 2) 時 , 則可道業早成 !!! 解脫生死輪迴海 ! 那才叫真正的苦盡甘來 , 否則生生世世的生老病死眾苦煎迫有何實質意義 ?

懺文雖美,言簡意賅中難免有 ” 佛學名相難窺之嘆 ” ,所以不耑淺陋稍稍解釋一二,讓初學者能一窺堂奧,是所至盼 !

註一 : 我見是很難破的一個關卡 ,” 我見 ” 即所謂的觀念 , 知見…等等。證初果才

開始算見到位 , 才能破見惑。初果 ~ 四果為修道位。證四果為無學位。得

有餘涅槃 , 所謂的證阿羅漢果。

註二 : 破一分無明 , 證一分法身。我們的捨身與受身都是以 ” 無明為父 , 貪愛為

母 ” 而投胎來的 , 有種種無明 , 才有種種六道不止的輪迴 , 水懺之懺文所舉

處 , 皆是種種浩瀚的無明和貪愛的交織網 , 如果我們能以敬虔謙卑懺悔的

心來接受 , 自能蒙獲大利 , 有助早入無生證佛智 !!!

慈悲三昧水懺正文

恭聞如來應化 。 普利群機 。 尊者興慈 。 咸尊後記 。 江澄月映 。 迦摩羅疾而假示幻儀 。 德損恩濃 。

剎帝利寵而榮膺寶座 。 晁錯含東市之恨 。 伺隙尋伸 。 袁盎結西漢之讎 。 乘時獲報 。 由是果因無爽 。

歷漢唐而引滿昭然 。 真俗相違 。 弛戒律而魔冤宛爾 。 所以瘡生人面 。 起居之痛苦難禁 。 友遇聖流 。

授受之盟言堪信 。 驛路睥睨芳草合 。 沃野千里之追尋 。 關山迢遞白雲飛 。 錦國層峰之入望 。

誠重勞輕 。 求深願達 。 雙松張蓋 。 含斜照而仰止愁消 。 九隴凌空 。 顯梵剎而金光輝耀 。

逢迎啟告 。 願厥疾之早瘳 。 安慰恬怡 。 浴甘泉之可脫 。 後夜孤鍾散曙 。 重巖萬壑流光 。

尊者迦諾 。 道洗三昧之法水 。 國師悟達 。 蠲除累世之愆尤 。 事啟一時 。 法流千古 。

撰為上中下三卷之儀文 。 人天敬仰 。 懺摩身口意十惡之罪業 。

凡聖皈崇 。 遺訓遐宣 。 駕慈航而直超怖海 。 洪名頂禮 。 由覺路而永脫苦輪 。 迴出塵勞五濁之鄕 。

共生淨域九蓮之果 。 冤親普利 。 存沒沾恩 。

茲者懺文肇啟 。 仰叩普賢願王 。 運想香花供養十方調御 。 欲嚴清淨之懺壇 。 先誦秘密之章句 。

要祈 善果以週隆 。 必使罪花而彫謝 。 仰叩洪慈 。 大彰靈應 。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三稱

有一菩薩 結跏趺坐 名曰普賢

身白玉色 五十種光 五十種色

以為項光 身諸毛孔 流出金光

其金光端 無量化佛 諸化菩薩

以為眷屬 安祥徐步 雨大寶花

至行者前 其象開口 於象牙上

諸池玉女 鼓樂絃歌 其聲微妙

讚嘆大乘 一實之道 行者見己

歡喜敬禮 復更讀誦 甚深經典

徧禮十方 無量諸佛禮多寶佛塔

及釋迦牟尼並禮普賢 諸大菩薩

發是誓願 若我宿福 應見普賢

願尊者徧吉示我色身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佛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法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僧

主者舉云

是諸眾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花。如法供養。

願此香花遍十方 以為微妙光明臺

諸天音樂天寶香 諸天餚膳天寶衣

不可思議妙法塵 一一塵出一切塵

一一塵出一切法 旋轉無礙互莊嚴

遍至十方三寶前 十方法界三寶前

悉有我身修供養 一一皆悉遍法界

彼彼無雜無障礙 盡未來際作佛事

普熏法界諸眾生 蒙薰皆發菩提心

同入無生證佛智

願此香花雲 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 尊法諸菩薩

無邊聲聞眾 及一切天仙

以起光明臺 過於無邊界

無邊佛土中 受用作佛事

普薰諸眾生 皆發菩提心

起立念云

容顏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 今復還親近

聖主天中王 迦陵頻伽聲

哀愍眾生者 我等今敬禮

上卷入懺文

恭聞 。 一佛出世 。 開八萬四千之法門 。 一月在天 。破大地九昏暗。 一乘之妙道。

懺一切之愆尤。仰啟七佛世尊。十方慈父。舒毫相光。鑑兹虔懇。今則奉為求懺某等。

恭對金蓮座下。熏修水懺法門。今當第一卷。入壇緣起。我諸行人。於其壇內。三業清淨。

一念精專。燒香散花。胡跪合掌。頂禮十方三寶。皈依大覺金仙。懇切投誠。發露懺悔伏念某等。

一性沈迷汩沒於四生之內。一真昏昧。輪轉於六趣之中。由是恣身口意。縱貪癡。 作妄為。

造無邊之業障。隨邪逐惡。起多種之愆尤。故如來啟方便之教門。然我等投誠而懺悔。

仰憑清眾。披誦靈文。洗滌尤。資嚴淨戒。我願如斯。佛必哀憐。懇叩洪慈。冥熏加被。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啟 運 慈 悲 道 場 懺 法

一 心 皈 命 三 世 諸 佛

南 無 過 去 毗 婆 尸 佛

南 無 尸 棄 佛

南 無 毗 舍 浮 佛

南 無 拘 留 孫 佛

南 無 拘 那 含 牟 尼 佛

南 無 迦 葉 佛

南 無 本師 釋迦 牟尼 佛

南 無 當 來 彌 勒 尊 佛

慈悲水懺法卷上

一切諸佛 。 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良以眾生垢重。何人無罪 。 何者無愆。 凡夫愚行 。 無明闇覆。親近惡友 。 煩惱亂心。立性無知 。 恣心自恃。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 不孝父母 。 六親眷屬。盛年放逸 。 以自憍倨。於一切財寶。一切歌樂。一切女色。心生貪戀 。 意起煩惱。親近非聖 。 媟狎惡友。不知悛革。或復殺害一切眾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 。 恆與眾生 。造逆破戒。過去諸罪。 現在眾惡。今日志誠 。 悉皆懺悔。未作之罪 。 不敢更作。是故今日 。 至心皈依 。

十方盡虛空界 。 一切諸佛。諸大菩薩 。 辟支羅漢 。 四果四向。梵王帝釋。天龍八部 。 一切聖眾 。

願垂證鑒。 南無毘盧遮那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 南無袈裟幢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地藏菩薩 南無大莊嚴菩薩 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夫欲禮懺。 必須先敬三寶 。 所以然者。三寶即是一切眾生 。 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 。 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 能令行者 。 離生死苦 。 得解脫樂。是故

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拜 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拜 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聖僧 拜

某等今日所以懺悔者。正為無始以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 。 罪自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 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 。 起於染著。如是乃至十惡 。 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然其罪相 。 雖復無量。大而為語 。 不出有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法 。 能障聖道 。 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 。 目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 。 懺悔除滅。此三障者。

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 皆悉清淨。是故某等今日運此增上勝心 。 懺悔三障。欲滅三障者。 當用何等心。可令此障滅除。先當興七種心 。 以為方便。然後此障 。 乃可得滅。何等為七。 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

第一慚愧者。自惟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爾所塵沙劫數。

而我等相與耽染六塵 。 輪轉生死 。 永無出期。此實天下 。 可慚可愧 。 可羞可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 。 身口意業 。 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 。 命終之後。應墮地獄 。 畜生餓鬼 。

受無量苦。如此實為可驚可恐 。 可怖可懼。

第三厭離者。相與常觀生死之中。唯有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虛假 。 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 。

猶如車輪。生老病死 。 八苦交煎。無時暫息。眾等相與 。 但觀自身。從頭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 髮毛爪齒 。 眵淚涕唾 。 垢汗二便 。 皮膚血肉 。 筋脈骨髓 。 肪膏腦膜 。 脾腎心肺 。 肝膽腸胃 。 赤白痰癊 。 生熟二臟。如是九孔常流。是故經言。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昊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