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從本地歌仔發展至今,及因應社會的需求與變遷,並結合當地新興娛樂、傳播媒體,而衍生出許多種演出型態,且每一種演出型態均各具特色。
內台歌仔戲是指在室內戲院、並收取門票的職業性演出。歌仔戲完成大戲的形式之後,愈來愈受歡迎,1925年左右,進入室內舞台演出,開啟了內台歌仔戲時代。 內台歌仔戲以營利為目的,觀眾必須買票方得以入戲院看戲。演出前通常由演員穿著戲服至街頭綵街,以吸引更多觀眾,增加票房收入。
內台歌仔戲的興衰變遷可分為二個時期: 第一個興盛期(約1925年到1937年左右) 歌仔戲進入內台時代,吸收了大陸來台公演的福州班及京班的舞台技術,在演出中加入了機關佈景和各式的聲光科技,使得演出更加精彩、更具可看性,此時,歌仔戲可謂風靡全台。但是,到1937年以後,因為日本統治政府推行 皇民化運動 ,歌仔戲就和其他傳統藝術一樣,受到壓抑而漸漸式微了。 第二個興盛期(約1945年到1961年左右) 1945年台灣光復,日本人退出台灣,歌仔戲再度成為最受歡迎的表演活動;歌仔戲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起來,並在全省各地的戲院巡迴演出,甚至受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演出。1955年左右,全台約有三百多個內台戲班,這個時期可說是歌仔戲的黃金時代。
到了六O年代後期,由於新興影視娛樂的影響,許多劇團紛紛解散,或是轉回野台,從事廟會酬神慶典的演出活動。
廣播歌仔戲,顧名思義即是在廣播電台播放的歌仔戲節目。1954、1955年間,廣播電台延覽人才,製作歌仔戲廣播節目,例如:民本、中興、正聲、民聲、國聲及華聲等廣播電台,均有廣播歌仔戲的節目,六O年代達到最高峰。
電影技術開始在台灣流行,成為時髦的娛樂,歌仔戲亦不落人後,興起製作拍攝歌仔戲電影的潮流。台灣第一部歌仔戲電影片為1955年 都馬班 拍攝的「六才子西廂記」,該片亦是台灣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台語片,然而由於品質不佳,上演三天就下片了。但此舉引起了麥寮「拱樂社」的老闆 陳澄三 的興趣。陳澄三鑑於「六才子西廂記」的技術問題,乃製作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並於1956年正式上映。「薛平貴與王寶釧」一推出,便引起轟動,賣座相當好,使得許多劇團也紛紛投入拍攝電影歌仔戲的行列,造成風潮,例如:「日月園」、「新南光」、「美都」、「賽金寶」等歌仔戲團,皆曾拍攝電影歌仔戲節目。而當時的戲院,除了有舞台上的歌仔戲演出,也開始上映電影歌仔戲。到1965年左右,電影歌仔戲便逐漸地消聲匿跡了。 電影歌仔戲最大的特點是,突破舞台空間的限制、場景要求寫實逼真。歌 仔戲在舞台上表演,侷限在一定的舞台規格,身段做表皆較為誇張,背景佈幕、道具取其象徵性的意義;但拍電影則突破舞台限制,場景講究自然、寫實,多到戶外實景拍攝,以求逼真。另外,歌仔戲在舞台上演出,可能需十天才能看完的戲,電影卻只要一個晚上,在短短2、3個小時即能看完,因此頗受觀眾歡迎。
電視歌仔戲就是指由電視台製播的歌仔戲節目。 1962年,台灣電視公司製播第一齣電視歌仔戲節目《朱洪武》,由「金鳳凰歌劇團」旗下演員演出,製作人為王明山,由於當時台灣的電視機尚未普及,因此觀眾人口不多。 1969年中視開播,招募了「中視」、「定峰」、「正聲寶島」以及「拱樂社」等四個劇團,輪流錄製歌仔戲節目,每週播放一齣電視歌仔戲,此時葉青、柳青、小明明與王金櫻等人紛紛加入中視演出。而當時台視為了提高收視率,乃由楊麗花出任團長,成立「台視歌仔戲劇團」,以連續劇方式播出,楊麗花因而成為發揚電視歌仔戲的重要人物,並且成為家喻戶曉的歌仔戲巨星。華視則在1971年加入電視歌仔戲的行列。歌仔戲的開播,使得觀眾在家即可觀賞歌仔戲,加速了其他表演形式的歌仔戲的沒落。
電視歌仔戲的表現媒體為螢幕,在表演方面有其不同於舞台的需求,必需就電視的特質,大幅度地調整其表演形式與內容。例如,電視上的場景以寫實的手法,而且鏡頭可以自由伸縮,用特寫的方式強調臉部的表情及細膩的動作,因 此虛擬性的身段動作,往往因變得唐突、格格不入,而被大量刪減。在曲調使用方面,因電視媒體要求節奏快速,許多較長而慢的傳統曲調,便甚少出現,大多使用較短而輕快的曲調,或者直接以唸白來表現,使得電視歌仔戲改變了「歌仔」的特性,而趨近於閩南語古裝連續劇的形式。 電視歌仔戲也由於社會變遷、人們口味的改變等原因,而漸趨式微。今日,三家無線電視台每年尚製播一、二齣戲,另外也有一、二個有線電視台以低成本的方式,製播歌仔戲節目、或者重播以往的歌仔戲節目。
所謂「劇場歌仔戲」是指調適並發揮現代化劇場功能的歌仔戲而言。 八O年代,台灣文化界吹起本土之風,本土藝術開始受到重視,昔日在台灣盛行一時的傳統藝術再度被挖掘,像是北管、南管、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等等,而歌仔戲身為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更是受到重視。 1981年,楊麗花接受新象國際藝術節的邀請,於國父紀念館演出《漁孃》一劇,開啟了歌仔戲進入藝術殿堂演出的先例;1983年,由吳靜吉教授策劃的國家文藝季,邀請明華園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父子情深》,使得歌仔戲的演出場所再度從野台回到室內舞台。此後,各種藝文活動,例如每年的戲劇季、藝術季、文化季等,漸漸地推舉歌仔戲節目在國家戲劇院、社教館及各縣市的文化中心等,具有現代化設備的劇場內,做不定期的展演。目前,歌仔戲在具有現代設備的劇場內演出,已漸成為一種趨勢,這也促使歌仔戲的藝術水平日益提昇。 1990年「河洛歌子戲團」喊出歌仔戲「精緻化」的口號,期在傳統上力求創新,1991年於國家戲劇院推出《曲判記》,獲得各界一致的好評,在精緻歌仔戲的訴求上締造了佳績。曾永義教授在《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歌仔戲之近況及其因應之道〉中,對「精緻歌仔戲」提出六項要點,包括:講求深刻不俗的主題思想、情節安排緊湊明快、排場醒目可觀、語言肖似口吻機趣橫生、音樂曲調的多元豐富性、演員技藝的精湛與學養的修為等。目前在室內的現代劇場、或具現代設備的舞台演出歌仔戲團,皆符合歌仔戲精緻化的訴求。
(資科來源為網路上取得,未詳記其引用來源,如有冒犯其
著作權不同意轉載,敬請告知,馬上刪除!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