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寺始建於唐大中十二年(西元八五八年),潛心學佛的分寧宰任景求,捐出自家宅院,興建佛寺,寺名「東津禪院」,禮聘天童禪寺高僧心鏡禪師為主持,據說,東津禪院建成後,有一次士兵侵入寺院,見心鏡禪師神色不動,安然禪坐,士兵們不敢驚擾,作禮而退,地方士紳為表揚大師風範,將寺名改為棲心寺。
後來因海上不寧,朱元璋手下大將信國公湯和,將普陀山居民遷移到寧波,並恭迎觀音像供奉於大雄寶殿,奏請朝廷改名為補陀寺,清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在山門外興建七座浮圖,故俗稱七塔寺,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住持慈運大師至北京請頒大藏經,御賜「報恩寺」,因此寺全名為「七塔報恩禪寺」,簡稱七塔寺,寺名沿用至今,未再更改。
古剎得以屹立千年,自然需要歷朝歷代的興建、整建,七塔寺建寺以來,幾經興廢,到改名補陀寺觀音道場後,寺宇規模始告定型。七塔寺第一次的大劫難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寺宇建築幾乎毀於兵燹,清光緒十六年(西元一八九零年),慈運長老擔任住持,重建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玉佛閣、華嚴閣、藏經樓、雲水堂及寮舍,梵宇煥然一新,僧衲雲集,成為浙東著名叢林。
大雄寶殿的左邊是觀音殿,這一天適逢法師在此帶領在家菩薩共修,居士們非常精進的念菩薩聖號。
大雄寶殿的右側是地藏殿~南無地藏王菩薩
昨天離開阿育王寺後~即步行到旁邊的(殊勝齋)用午餐喔!這裡最棒的就是全素餐廳~~
觀音寶殿~鼓樓
進入七塔寺山門前,七座石塔一字排開,是漢傳佛教少見的建築型制,山門兩側書有「東津禪院」、「棲心蘭若」,進山門、過天王殿至大雄寶殿(圓通寶殿),廣場兩側種植四顆銀杏,右側是鐘樓,鐘樓後方為五觀堂,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造型,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佛像後方是觀音繪像,兩旁鑲嵌的是光緒二十年湖南雕刻的五百阿羅漢石刻。
韋馱殿
七塔寺雖歷經滄桑,但依然保存不少歷代石刻、碑文、藏經等,此外,還珍藏有宋朝的大銅鐘、清雍正年間刻印的龍藏、明代古木槎等珍貴文物。
地藏寶殿
地藏寶殿~鐘樓
三聖殿中供奉西方三聖及千手觀音,兩壁則是九品蓮花圖。過三聖殿後,有一座接引橋,橋下是魚樂園(放生池),「一池春水搖空綠」、「滿樹桂花逐晚涼」的聯語意義深長,魚樂園後方是方丈樓、藏經樓。
擁有千餘年歷史,又是浙東四大叢林,七塔寺出過不少高僧大德 -- 開山祖師心鏡禪師、慈運大師、圓瑛大師、道階大師、溥常大師等,其中,道階大師於清光緒末年間,經南洋群島,前往檳榔嶼、新加坡、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等地宏揚佛法,其後於民國十四年,至台灣、日本弘法;民國十七年專程至印度、南洋考尋佛跡、蒐譯遺經。圓瑛大師遠赴東瀛、南洋諸國、緬甸弘法。溥常大師與月霞法師前往日本講經,並考察各國宗教異同,在對外佛教交流方面有莫大貢獻。
於(102、3、11)朝聖七塔寺~將結束佛寺之旅~下一個行程到(天一閣)、(月湖公園)後~即結束旅遊到寧坡機場回台灣了。
感恩~菩薩慈悲給與最好的安排~九華山的天氣也很好~普陀山的天氣也很好,當我們離開的當天即開始颳大風,下雨了,氣溫急速下降,變得寒冷。來到了寧坡更冷,大家冷的呱呱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