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寺 ,又稱 前寺 ,前身為 唐 末的「 不肯去觀音院 」, 宋代 更名為「寶陀觀音寺」, 明 萬曆 年間更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 清 康熙皇帝 賜額「普濟群靈」後才改名為「普濟禪寺」並沿用至今。位於 普陀山 南部,為普陀山供奉 觀音菩薩 的主剎。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之一。全寺佔地面積約37000平方米。
龍頭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法像~觀照眾生之苦猶如親身子女一樣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慧濟寺的彌勒菩薩笑口常開~願龍華三會來相逢
同登彼岸~極樂淨土
法雨禪寺又稱 後寺 ,
創建于明萬歷八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
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
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後毀于戰火。 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朝廷賜帑,同時興建
慧濟寺,居普陀山最高處,海拔三百餘米,整座古剎位於山頂盆地。遠看林木幽深,近看有殿角露出樹梢,光耀奪目,卽為寺宇。原先山頂上建有石亭一座,內供佛像,明代僧圓慧,發願創建慧濟庵。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僧能積以中興為己任,擴庵為寺。光楮三十三年(一O七),僧德化請大藏經貯寺。其徒文質,又大規模擴建。遂成巨剎。
慧濟寺歷來培養僧才,歷代僧才傑出,目前,暮鼓晨鐘,早晚焚修。儼如當年盛況
慧濟禪寺,俗稱 " 佛頂山寺 " ,坐落在普陀山最高峰佛頂山 ( 海拔 299.1 公尺 ) 。明萬曆年間,僧圓慧創見慧濟庵。光緒 21 年 (1895 年 ) 全寺毀於大火,光緒 27 年重建完成,民國初年進行擴建,規模與普濟、法雨鼎足而立,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
香火鼎盛~人潮不斷~大陸的居民信眾更加謙誠
來自各處的信眾~男女老少都有
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
心誠則靈~有求必應
32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時灑~手內楊柳不計秋
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後法雨寺的明益禪師又孤身入閩募資,歷時三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後又建大雄寶殿,供諸菩薩。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並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