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 Share this:

旅行如果只是走馬看花,到此一遊,只能為人生平添些許回憶;但若能從中學到知足感恩、體會到幸福與感動,這樣的旅行就會帶來成長。

這是一個愛與奉獻的故事。

如果您來到當年的台灣西南部沿海鄉下,一進村口您就可以聽見病患的哀嚎聲,而病患的腳開始變黑後,就會爛到看的見白骨,病患往往自行以菜刀切斷白骨,您會為這裡過去的人們流下不捨的眼淚;而當你知道這裏還有人願意忍受如同腐屍般的惡臭,來到這個曾經的窮鄉僻壤,默默的為病患奉獻一生,你會和我一樣熱淚盈眶;合十感念稱之為~「慈悲菩薩大醫王」。

由於鹽份地帶早期難以取得飲用水,人們不得不將井挖深,而過深的井水,雖然避開了含鹽的地下水,卻造成了當地人長期飲用了含砷量過高的井水,造成了慢性的砷中毒。

當時貧困無知的鄉民,還誤以為自己受到上天的詛咒,只能躲在家裏黑暗的角落,不敢也無力就醫。甚至有的醫療診所,害怕那瀰漫且久久無法散去的惡臭,會將診所的其他病患嚇走,更別論實施那繁雜的手術醫療。

唯獨王金河醫師與每周由南投長途跋涉、固定來此義診的謝瑋醫師及其醫護人員等,悲天憫人。

王金河醫師曾說:「一名男性的中年烏腳病患,因疼痛難當竟失去理智,揮拳猛捶在床榻邊照顧的老母親,含淚的母親並未抵擋如雨下的拳腳。這景象歷歷如昨,任誰也難忘這惡疾所造成的人倫悲劇。」

原已貧困的鄉親,在罹患這「不治之症」後,只能拖著已經發黑、發臭潰爛的肢體行乞,但又能討得幾分錢?更何況有些鄉民認為烏腳病是會傳染的!

光復後的那段歲月,王金河醫師是當時北門鄉唯一的醫生,他視病如親,細心的為病患從患處挑出一隻隻蠕動的蛆,而那令人作嘔的腐肉味,王醫師卻一點也不為意,面不改色。

「王醫師,截肢後的斷腳要幫我留著,我死了之後要有全屍」王醫師成全守舊的病患。

「王醫師,截肢後的斷腳我要捐出來,讓人家做研究,或者留下來告訴後人我們的故事」王醫師同樣成就了他們的想法。

有些患者不幸過世,或因窮困,或沒有家人,或家人忌諱截肢不肯處理後事,王醫師便買木料,甚至親自釘棺木,幫忙料理喪葬事宜。

來自美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士- 孫禮蓮女士也以悲憫之心,成立「憐憫之門」免費診所來協助當地。

後來蔣經國先生聽聞此地狀況,前來探視,也不禁流下淚來,語重心長的說:「人民的痛苦,是政府的責任」並立即指示改善飲用水,引烏山頭水庫水源鋪設自來水管;協助成立草蓆工廠、手工藝訓練所,讓患者學得一技之長,改善生活。

這是個台灣早期年代的故事,我們何其有幸,並未歷經這樣的苦難;更何其有幸,無論來自何方,有著以行動力疼愛這片土地與民眾的人! 後記:王金河醫師現今96歲高齡,身體依舊硬朗,如有機會,您是否和Andy一樣,希望能當面向他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