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在台灣的故事

  • Share this:

根據研究檀香多年(李應蘭)教授資料所顯示,利用檀香的用途, 雖然已有千年的歷史,但有目的的引種栽培及試驗還不到100年。 1913年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恆春分所,從法國巴黎某公司購得種子200粒, 進行栽培繁殖研究,但因當時無法得知栽培繁殖的技術,結果失敗。 1916年再次從日本橫濱植木會社購入種子100粒,繼續栽培試驗, 並得知需要寄生從雲香科的植物取得三要素養份(氮磷鉀),作寄植植物。 三年之後,高達三公尺,但因1919年遭受颱風襲擊,大部份植株倒伏或攔腰折斷, 而南部經常有颱風過境,因此有關單位放棄了造林發展計畫,就此擱置。 三十多年之後,1950年根據該所調查報告,當時尚存四十於株,其中達30年以上的植株還有十幾株, 至1997年中國華南植物所(胡啟明)教授來台訪問,並了解到該所現僅有的檀香數株保存于標本園內, 且生長並不是很理想。以上是在台灣省檀香引種現有的資料。

台灣非常適合大量種植印度檀香與造林。

印度檀香是一種半寄生植物,材質昂貴的稀有植物,木材用來製作香材,雕刻高貴藝品,提煉精油。

檀香獨特的香味,有安 撫心靈,幫助冥想的功能。所以被印度、中國、日本與台灣廣泛用在宗教儀式中。歐美用在催情香水中。

在台灣盆栽生長緩慢,但種植土地上生長快速,本人將兩年70公分高檀香種入土地上,八個月內長到三公尺高的驚人速度。

小苗需要靠寄生他種植物維生;現在培植苗木者,以寄生過山香與七里香為主。

印度檀香小苗需要靠寄生他種植物.這就是貴的原因--但台灣可以解決

檀香開始長側芽,過山香生長緩慢或停頓,表示成功寄生。

過山香生長停頓到開始萎縮時,要立刻補充新適當高度過山香。所以大量種植者要先有大量過山香的來源,或自行繁殖的能力。

在台灣民間栽培繁殖方面,20年前就有種植數十株現碩果僅存有2株, 其中一顆18年;另一株15年,高約九米,直徑約15公分左右。 根據 草屯老伙仔 實地觀察,其生長並不是很理想,但從外表看來, 是有一、二十年的風霜傲骨的形象,但因是植在田沿隔界又有高低的駁坎邊, 那地方是比較沒有肥沃的土地也是最貧瘠的所在,而且又沒有很強壯的寄植植物, 讓其吸取養分,所以沒有辦法如我們所預期效果,但在此我們也非常欽佩,十幾二十年前, 前輩們就有其眼光默默耕耘著(檀香),讓其下一代至今視為至寶。 現在也開始重視此一有經濟效益的樹種,如今正在大量規劃栽培繁殖中。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