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身不淨

  • Share this:

觀身不淨

人只要出生來到這凡間就已不清靜,有了色身〈肉體〉就必須面對接觸這五濁惡世凡間種種的考驗,把持不住者被環境牽引而養成習慣則稱為『習性』,相對比照『如來佛性』而言即是『不清靜心』或『無明習性』;而把持得住不被環境所牽引者則稱為『修行人』,上一篇文章有詮釋『修行人』,修行人必備條件要先懂得哲學相對論,有黑就有白、有冷就有熱、有污濁才會有相對邊的清靜,有智慧者能融入大染缸五濁惡世環境裡而『返觀內醒』。

凡夫與智者之別,凡夫認為人來到這世間是來享受,所追求不到色身的物質欲望而產生種種諸苦惱,業力累積而產生病痛及煩惱;智者也與凡夫同樣在這世間上,同樣有凡夫外表一樣物質現象,唯一不同點的是,智者是為了養活色身而工作賺錢,有色身才得以修行,才得以『借假修真』,沒有色身談何修行?本人的『色空不二』文章裡有詮釋,是為了需要而需要,不是為了享受而需要,是為工作〈服務眾生〉而生活,不是為了生活而工作。若能在這大環境裡觀透污濁的相對邊即是清靜,而能落實執行者即是懂得『返觀內醒』的道理,也就是懂得『自性上師』是誰?就是心靈上想追求清靜的悟性,也就是『如來佛性』。而逃避大染缸大環境而與世無爭者,則是經不取考驗怕被汙染,承認有污濁與清靜之分別心二分法。

有智慧者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有經過前二段文經歷之後能『返觀內醒』控制得宜,就要修行下一個階段『觀身也清靜』,也就是說有色身才能修行,有污濁才得以修正而清靜,看不到自己污濁在哪?哪懂得修正而入清靜,不懂得修行的凡夫通通陷在污濁裡而不自知。若看懂本文真實涵義者,原光再透露大法給有智慧領悟者,就是管他『污濁』與『清靜』,通通與我〈如來佛性〉無關,但是!必須經過前二段文的『觀身不淨』經歷,而掌控得宜進入第三段的『觀身也清靜』才能如此作是念〈觀〉,才不會落在文字語言表相裡。再舉例:『煩惱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煩惱』,有了煩惱才會想掙脫,才會想求清靜;若有目地、有所求而貪求著相求清靜者,達不到理想目標,當然更煩惱更悲哀!智者應如是觀,經過不斷努力修行而不取相者,煩惱與菩提皆與我〈如來佛性〉何干而如如不動。

南無清靜法身佛

原 光 合十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