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之2

  • Share this:

『空即是色』→『空性』與『色相』原本的現象是對立的,空不同色、色不同空,清淨心〈本來面目〉是無形相在於心,根本不會被汙染的,簡稱『空』,物質現象與自己身上的六根,簡稱『色』,修行人著重於空淡於色,一般凡夫執著於物質上偏色而不相信空,根本注重今世物質享樂,不信有來世,不信神鬼,不信因果,更不信有上帝、神明、佛菩薩,修行人與凡夫截然不同,所以空與色根本不同邊而對立的,但是!現今世人忽略到空與色集於一身〈空與色同在自己身上〉,看自己定力禪修功夫如何?看是『空性』掌控『習性』還是『空性』被『習性』所轉,這要自己如何下功夫,如何找到方向,全世界都一樣,根本沒有宗教之分別,因為只要是人,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貴賤,通通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清靜本性〈本來面目〉都同時存在於一身,有分別的人通通在著『相』,著『相』即是落在『色相』之中。釋迦摩尼佛曰:一切眾生皆既有佛性。

既然空與色分別截然不同而對立,為何有這句從古流傳至今的一句名言『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呢!這是靠自己修為功夫如何了?『色即是空』本人在上一篇文章已詳情說明,這是剛接觸法門入門法〈昇天報名〉,而『空即是色』的境界非常了得,非你我能詮釋,但是!可從古今前輩高僧大德已見性成佛經典來意會,在十六年前本人接觸一部有名經典大意內容如下〈本人簡化白話文〉:

有一位已修成羅漢果行者,請教一位已見性成佛的尊者說:『師尊!修行人是借著自己執著習性〈色相〉而修入空性,那修到後面為何『空又是色』呢?』,師尊曰:『「色即是空」是初入法門,而「空即是色」境界又高一層』,羅漢:『為何?』,師尊:『修行者是回本面目為目標,但是!有所求即著「相」,有為而為就是有所目的,這通通在「色相」理頭,所以有所求空性、有所求佛性即是色,有為而為』。

師尊又說:『修行者修入清靜就以為高高在上,看不起凡夫眾生,不懂得拋「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未拋〈註一〉見不到佛性也,前三相容易拋,其中這「壽者相」最難拋,「壽者相」就是長者、智者、 有學問者,有錢人者、為人師者、等等高人一等,長者怎會聽晚輩的?為人老師怎會低下身段聽學生的?有錢的人當然瞧不起窮人,這智者更是高高在上哪會接受人?我高高在上你們通通在我之下,這智者最難放下身段。四相不拋絕見不到佛性,在「佛性、空性」理頭,哪有高低之分,在「佛性、空性」理頭,哪有你我種族之分,在「佛性、空性」理頭,哪有貴賤之分,在「佛性、空性」理頭,哪有宗教之分別,有分別都是人類的分別心,在「佛性、空性」裡一切皆平等無分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羅漢:『請示師尊要如何才不落入「著相」呢?』,師尊:『有一部經有記載』,羅漢:『請師尊開示何部經?』,師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有記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無為而為,清靜不是去求來的,佛性、空性也不是去求來的,有所求即著相,古代前人已見性成佛者,已印證金剛經精隨【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性、空性是求不得的,有人去求者即著相落入「色」,所以才會有「空即是色」也』,師尊又說:『一個行者已證入成佛境界,哪有色與空存在,有色與空是在人世間才有的,在世間才有物質〈色〉與精神〈空〉同時存在』,羅漢聽師尊一席話之後,法喜充滿歡喜受教禮拜師尊而退下。

本人經過二十幾年來研究佛法,起初也是被這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有所困擾,不知深層涵意,如今列有小小心得,原來本人在上一篇第1 級寫的『色即是空』就是心經的境界,本篇第 2 級『空即是色』就是金剛經的境界,本人將小小心得與諸位大得分享。

法 喜 充 滿

註一:四相未拋見不到佛性的『拋』→並不是拋開、丟掉、不要、等等之意識。人活久了當然是為人長者,生意人做生意當然要賺大錢了,有經驗豐富者當然可以為人師者,修行者當然想修成有智慧者,只不過有這樣的成就當然要更謙卑提攜後輩者,不要高高在上,眼睛長在頭頂上,瞧不起一般人, 釋迦摩尼佛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可是佛陀說的可不是本人說的。

嗡 嘛 呢 唄 咪 吽 原 光 合十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