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教育改革

  • Share this:

國中教育改革

國中教育是目前教育問題中最多的一環,學生的適

應不良,叛逆心特別重及逃學逃家等問題,在在都顯示

國中教育的問題重重。在這變化莫測的社會中,青少年

受到很多不良的誘惑和影響,使得青少年的身心深受其

害。社會固然是青少年變壞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學

校教育做得好,學生變壞的機率也就相對減少了,所以

,如何安排一個適當的教育環境是當前國中教育應立即

去解決的問題。

有許多國中生並不熱衷於書本而喜歡其他東西,如

果深入去了解他的話,事實上,並非學生不喜歡念書,

而是應該先從教育的本身做檢討反省。學校教育不僅能

為國家培育優秀的人才,而且學生也能學得一技之長供

獻社會,因此,教育本身是多重性的,具有多項功能的

,而眾多的學生也不是只有一種性格和興趣,所以,教

育本身的多樣性才有助於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讓每個學

生都能照著自己的興趣來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各取所

需、各得其宜。也就是說:如果國中教育要讓每個學生

都喜歡的話,就必須因材施教,將志向相同的學生歸納

在一個班級,然後再加以教育,以達到因材施教、有教

無類的境界。教育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盲目的讀書,沒

有目標、沒有目的的讀書,不知為何要讀書?為誰而讀

書?這樣子就失去教育的義意了。

────────────────────────

教育為建國之本

教育是國家的基礎建設、百年大計,國家所需要的

人才,無不是用教育栽培出來的,所以,一個國家之強

盛衰弱的成敗關鍵就在於教育。

教材為教育之本

教材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老師的教學情緒,學生的

學習興趣,所以,教材是否有內涵、有深度都會直接影

響整個教育士氣。好的教科書可以使教育愈辦愈好,學

生愈來愈喜歡讀書,而過於僵硬,流於形式的教科書,

只會讓教育愈搞愈糟,學生愈來愈排斥讀書而已。

教材就像人的靈魂一樣,他維繫了整個教學的正常

發展,如果一個教育少了教材就好像有體無魂的稻草人

一樣沒有生氣,是一個很粗糙、很原始的教學模式,他

不僅效率低,而且學生的學習意願也不會提高,所以,

教科書對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少了教材,教育就不像教

育了。

教具為教材之本

教具是教學上的輔助工具,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增加學生的認知,竟而達到知其然知所以然的目標。

教具的使用不僅有助於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更能讓學生

知道〔知以力行,行以證論〕的原理所在,因此,善用

教具才有助於提升教學品質。

────────────────────────

形→聲→字

教學法則也是確保教育品質的因素之一,若用對方

法,則教學效果自然顯著,學生一聽就懂了;若用錯方

法,即使老師說得很清楚,學生依然聽得很模糊。因此

,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可空口說白話,必須要有實物或

影像圖片及原音或口白講解,最後再配合文字等相關記

載。此種有形、聲、字的教學法則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

示範→協同→獨作

在技能技術的傳授中,如何讓學習者有熟練而正確

的技巧,皆有賴於指導者的用心教導。首先示範的動作

要正確,及每個動作講解要詳細;再來協同學習者操作

,竟而糾正不良的習慣和觀念;最後讓學習者能獨自操

作一次,若無誤則技術傳授即宣告完成了。

────────────────────────

經濟支持教育,教育鞏固經濟

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許多先進國家都呈現負成

長,投資環境愈來愈困難,如果台灣想要讓經濟起飛,

就必須要積極地培育新的人才,為企業注入新血,使經

濟力量能維持在一定的成長水準。

學校所教出來的人才若沒有辦法直接投入就業市場

,則將使得企業又要花一筆錢、一段時間來培育新人,

使得企業成本提高,而學生也白白走了一段好冤枉的路

,以前所學的,到了社會幾乎有被否定的感覺。因此,

良好的教育模式才能鞏固經濟成長,維持經濟的活力。

教政時代

隨著資訊化的興起,知識經濟時代也即將來臨,而

知識經濟也必須依靠教育的過程才能達成。換言之,知

識經濟時代就是〔教政時代〕的來臨。台灣在民主化的

過程中是有目共睹的,台灣已從戒嚴時期的軍政時代,

平和地轉為憲政時代,現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更應向前

邁進,往教政時代來努力,使其成為一個文明昌盛的國

家。

────────────────────────

首長一日工法

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個主政者若能以尊貴之身,行平民之舉,將可以大得

民心,也能呼應古人所說的〔龍門能躍,狗洞能爬〕之

男子漢氣概。

古語言:官無常貴,民無終賤也。就是在警示高官

們不能官大學問大而都不食人間煙火,若大家都只想當

官,而無人願意去做工則官多兵少要怎麼打仗?愛台灣

不是用嘴巴說說,而是要用行動來保護台灣!

社會問題故然複雜,但仍有脈絡可循,例如幼無知

,長之過;長無恥,賢之過;賢無德,聖之過。其中應

負最大責任的首長,若能在一年當中的某一天和人民工

作生活在一起,親身體驗,則將有助於了解問題的所在

,也使國家的體制運作更務實化,而達到〔上行下效〕

的功效。其辦法若能為廠商招來財氣則何樂而不為?

────────────────────────

教育工具研究所

尖端的武器改變了現代的戰爭形態,同樣的,先進

的教育工具也能改造未來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習效率。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具的研發能扮演教改

的火車頭角色。教改的基礎建設若做得好,則教務自然

能順利推行。

────────────────────────

分科教育,因材施教

我們現行的國中教育都是採用統一教材,對某些學

生來說是很有興趣,可是,對某些學生又對他產生排斥

。因為,學生與教材的關係,就好比身材與衣服的關係

,身材的高矮胖瘦是會因人而異的,如果廠商只做出一

種尺吋的衣服,而要強迫大家穿這些不合身的衣服的話

,將會引來很多的抱怨和不滿。

早期的國中教育是採用能力分班,學習能力強的在

前段班,學習能力差的在後段班,這樣子的結果,使得

後段班的學生被遺棄了,他們受到歧視,自尊心完全掃

地,他們原本學習能力就比較差,如果再瞧不起他們,

只會讓他們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到頭來不是在教育他

們,而是在折磨他們,倒不如不要教育他們,他們也可

能活得比較有尊嚴一點。

分科教育在分類上應該用學習的性質來劃分,才是

立足式的平等,大致上可分為士、農、工、商、武、藝

等六大類,而士就是從事文史法工作的人,農就是從事

動植物及醫藥工作的人,工就是從事理工化學工作的人

,商就是從事金融交易的人,武就是從事軍警及運動的

人,藝就是從事音樂及戲曲表演工作的人。以一個科系

為主軸,然後再去觸類旁通來強化本職學能,也就是說

:是以科系領導教學,不是以聯考來領導教學。當學生

認清職業的性質之後,就能即早立定志向,而不是要求

學生盲目的讀書,對自己的前途沒有目標,沒有方向。

────────────────────────

科系聯招,取材有道

現行的聯考制度是一種齊頭式的平等,因為不管學

生以後要讀哪一科系,都一律用同一份試題,這就像選

拔運動選手一樣,不管他以後想學的是田徑或球類還是

游泳,一律用一百公尺賽跑來測試,這樣子能測驗出選

手真正的實力嗎?同樣的道理,升學考試如果只用一種

試卷,怎麼能為各科系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呢!

因此,要先看看是那一科系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然

後再依照不同科系來出題,這樣子才能達到取材有道的

目標。也使學生更能掌握自己的前途,確定自己未來所

要從事的行業。

────────────────────────

學習調查

良好的教育模式應該是雙向溝通的教育,這可使學

生更關心課業及發現問題,對學習產生高度的興趣。學

生的意見如果能反應到中央,這將對整個教育改革有很

大的幫助,因為,只有學生(使用者)最了解教育問題

出在那裡的人。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所謂〔下情上達,政通人和

〕才是為政之本,這也呼應了一句話就是〔改革的動力

來自基層〕,換句話說,談教改就是要站在學生的立場

,要有〔學權〕的觀念,一個民主化的社會應該重視基

層的聲音才對。

學生在教育上,可算是最沒有聲音的一群,學生因

為表達能力不夠,往往成為待宰的羔羊,是一群弱勢團

體。學生無力反抗巨大且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只好利用

自我發洩的方式來表示對教育的叛逆,因為,一個人的

力量有限,學生的意見沒有辦法被接納時,只好自甘墮

落、自我放棄,甚至於自我了斷結束一生。

教育的開始是由教育部發起的,因此,如果想要徹

底改革教育,就必須先從教育部本身做改革,重新檢討

教育結構、教材及課程等問題,是否適合學生的學習興

趣及學習能力;而老師有教學及出考題之責,課程內容

是否講解清楚,考題是否難易適中。如果以上所說的客

觀條件都沒有問題了,那麼最後要檢討的應該是學生本

身了,先看看學生是否對課業有興趣,學習態度是否很

認真及他的用功程度是否夠積極,再來做一個判斷,然

後,如果真的是學生不上進,再來責罵也不遲。

辦理〔學習調查〕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生的心找

回來,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與學生做深入的溝通,深入

了解學生的需要,這樣子才能把心找回來,把學生的心

留在教室裡。

學習調查的時間應該定在每次段考最後一堂的後面

,採用〔無記名〕方式,以做為這一個學習階段結束的

反省檢討工作,也是做為教育改革的參考。考試和學調

可說是一體的兩面,因為,學習調查在段考後面的好處

是學生考了那麼多科目,心理壓力也很大,所以,在最

後來點輕鬆的問答,使學生放鬆心情,不管考好或考壞

都已經過去了,不要太在意分數的高低,使學生能即早

為下一個學習進度做準備。

────────────────────────

髮禁

頭髮的問題一直是中學生爭議的話題,雖然髮禁已

解除,但是定義還是很模糊,其實頭髮是人的儀容表現

,太長或太短都不好,應該要有適性的發展,以符合社

會道德的規範,若能遵守不染、不燙、不搞怪的原則,

自然樸素就好了。

────────────────────────

學場導向

若要使學習效率提高,就要讓學生對學習有榮譽心

,才會產生責任感;若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其興趣自

然會升高。如果老是用過去的教材,教育現在的學生,

去適應未來的生活,當然學生永遠適應不良。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