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其先祖是殷商後裔宋國公族,其五世祖因宋國內亂而避居魯國。
孔子生在素有“禮樂之邦”之稱的魯國。
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晉大夫韓宣子觀書于魯,讚嘆“周禮盡在魯矣!”生長在有著悠久禮
樂文明傳統的魯地,對孔子形成以“仁”為核心的禮樂思想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傳孔子幼年時,
便 能以當時敬天祭祖典禮的儀式施行于嬉戲玩耍之中。
孔子提倡“學而優則仕”。
他自己也致力於政治活動,在魯國卻始終得不到重用。
為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孔子迫於形勢,不得已離開了魯國,開始了週游列國的漫漫行程,對各國君主
進行政治遊說。
十四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陷於危險的境地,有幾次還險些喪命。
被圍于匡,被嚇于宋,奔逃于鄭,“纍纍若喪家之犬”,“厄于陳蔡之間”, 絕糧七日。
歷經千辛萬苦,經歷重重磨難,治國理想始終未得到實現。晚年回到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
與授道傳業的教育工作。
孔子是做為“人倫之楷模,萬世之師表”而被後人尊崇的。他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綱常被封建統治
者用來維繫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維持封建社會的軼序。
他授徒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以其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在當時被尊為顯學,漢代被定為一尊,
成為封建社 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儒家的思想奠定了中華文化之根,深深地滲入到中國人的血液
[來賓石].... 石界永遠不敗的傳奇.源於廣西省紅水河來賓縣河段.終年水流湍急.暗潮洶湧.平均水深50~60
米.早期水面石以人工潛水打撈為主.是早期臺灣石商採購鍾愛石種主流之一!!
來賓石有著腊石的嬌艷色澤.卻有腊石無法匹敵的石體變化...
此件人物形象石,整體比例.神態協調.渾然天成凸出的頭部;微聳的雙肩.雙手拱手作揖於胸前,
腹部微凸及背部延伸 至腰身曲線皆為石之精髓.與世代相傳的古畫[至聖先師]確實十分神似!!
而鮮黃的色澤與溫潤的觸感,亦是不可多得..!!
此石曾收錄於 [石之藝術] 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