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阿茲海默症

  • Share this:

可預防阿茲海默症找上門 覺醒月。美國營養學家梅麗娜.詹波麗斯醫師 (Melina Jampolis)在接受媒體WWLP-22News邀請訪談時指出,雖然阿茲海默症的主因 是年齡與家庭病史(基因問題),但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飲食和運動可以幫助預防罹 患這種疾病。 詹波麗斯指出,腦部健康和心臟健康高度相關,因此健康的飲食如得舒飲食(DASH)和地 中海飲食就很重要。 她建議讀者考慮以下幾件事: 一、多攝取維他命E。維他命E是很重要的抗氧化劑,在對抗阿茲海默症上扮演很重要的 角色。研究人員發現,飲食中攝取大量維他命E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較低。

含有較多維他命E的食物是葵花油、紅花油、堅果和杏仁、葵花子、花生和榛果等類的種 子,

以及球花甘藍和菠菜。在攝取這些綠色植物時,要記得同時攝取少量的良性脂肪,

才可以讓維他命E的攝取量發揮最大化的功效。

二、多吃魚。魚類所富含的Omega 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降低阿茲海默症很有功效。

每週至少應該吃魚兩次。鮭魚、鮪魚、鱒魚和沙丁魚等油脂較多的魚類所含的Omega 3 尤其多。

如果不吃魚,也可以吃魚油,或者攝取一些用DHA調理的豆漿、優格等食物。

三、多動。適度乃至大量的運動可以降低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做家事或整理庭 院、爬樓梯、

打保齡球或高爾夫球,都可以算是適度的活動。越早開始養成活動筋骨的 習慣,

越能保護自己老年免受阿茲海默症的困擾。維持身材的適中,也可以降低腦部的 萎縮。

試著讓自己每天多活動,朝每天活動1小時的目標邁進。

四、多吃辣。印度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較低,許多研究都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煮食 中

放入大量的薑黃。薑黃素可以保護腦部免受阿茲海默症的侵襲。而長期吃咖哩和一些> 良性脂肪,

也應該會有幫助。

詹波麗斯呼籲讀者,現在就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持之以恆,以降低自己罹患阿茲 海默症的風險。

而且以上這些建議,在預防上的效果,都比治療期的效果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林舜榖答:

失智症有兩個主要症狀,一是記憶力與思考能力衰退,常常出門就忘記要去哪裡,且常叫錯身邊親友名字等。

二是出現情緒不穩與行為異常,比如暴躁易怒、個性改變、失眠、憂鬱、懷疑家人或朋友偷走自己東西,甚至會出現幻聽或幻視,覺得家裡被壞人入侵或有鬼怪。

失智症患者大都不知道自己生理機能已經退化,家人如果發覺老人家行為怪異,應趕快協助就醫。這些怪異舉止包括記憶力越來越差,整理房間、打掃家裡及操作電器用品等簡單事情變得困難,或是對時間地點出現混淆。

除了西醫,整合針灸療法與中藥即飲包的傳統中醫療法,也可提供失智症病患新的選擇。 針灸治療以直接刺激大腦功能效果的頭部穴位為主,有百會穴、四神聰穴及神庭穴等,若再加上臉部的印堂、人中、廉泉等穴效果更好。

台北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答: 【聯合報/劉秀枝】 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朋友的母親幾年前因短期記憶力減退以及其他認知功能障礙而就醫,經認知功能測試和相關檢查後,被診斷是輕度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開始服用乙醯膽鹼抑制劑,並定期回診。 失智症分三類 病徵不盡相同 2012/09/11 【內容摘自《當爸媽變成小孩 - 全方位照顧失智長輩》,作者張靜慧、黃惠如,天下生活文化出版】 ● 其他腦部疾病: 腦瘤、硬腦膜下出血、水腦症、慢性腦膜炎、神經性梅毒等。 ● 新陳代謝的問題: 腎上腺皮脂素不足、甲狀腺功能過低、電解質不平衡等。 ● 藥物或酒精的影響。 ● 缺乏維生素B12、葉酸。 全文網址: 失智症分三類 病徵不盡相同 - 失智症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2027#ixzz2G5Aak1EC

除了失智症,也要考慮是否有暫時性失憶症的毛病,這是臨床上罕見的病徵,主要出現短暫、可恢復的暫時性記憶功能障礙。發病時患者意識清晰、對答順暢,但常想不起最近的事,但年輕時發生的遠期記憶,則較不受影響。

近半年來,朋友母親開始出現一些精神行為問題,變得焦躁不安,有時會無故激動起來,還懷疑有人偷她的錢,讓家人很困擾。 但是當回診接受認知功能評估時,結果卻還是輕度阿茲海默症。朋友不解,母親明明變得很難照顧了,怎還會是輕度? 除了原來的藥物外,是否還要請醫師開立控制這些精神行為的藥物?

阿茲海默症嚴重度通常靠病人在兩種失智量表的表現來評估,一是簡短智能測驗(MMSE),另一個是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這兩樣評估都沒有把精神行為問題列入評估的項目。

雖然精神行為的出現常會讓患者的認知功能也變差,但有可能在做認知功能評估時,朋友的母親剛好比較平靜且配合測試,因此測試結果並沒有明顯退步,而且輕、中、重度的判斷是以範圍劃分的, 也許上次測試時剛好落在輕度的最前端,而最近這次則處於輕度的最後端,但同樣是屬於輕度。

一般而言,約六到九成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會 有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冷漠、焦慮、失眠、憂鬱、遊走、躁動、幻覺、妄想和激動等等 。這些症狀在任何時期都可能出現,但以中、重度時期較常見且症狀較嚴重,不僅患者本人受苦,更加重家人或照顧者的負擔。 通常建議家人對有精神行為症狀的病人要順著他、連哄帶騙的轉移注意力,不要與之據理以爭,更不要激怒他。

但當精神行為症狀,嚴重到可能會傷害自已或傷害別人時,或是讓照顧者無法照顧時,例如常激動打人,就應請醫師開立抗精神藥物以控制其行為。雖然目前的非典型抗精神藥物比傳統的抗精神藥物的副作用少,但還是有副作用,如嗜睡、容易跌倒、行動緩慢或肢體僵硬等類似巴金森氏的症狀,因此醫師都會由小劑量開始,觀察其反應,如果藥效和副作用都不明顯,則慢慢增加劑量, 不要期望精神行為全部消失,只要改善到家屬可以接受、能照顧的程度就不要再增量甚至可以慢慢減量或停藥。

文獻報導非典型抗精神藥物有可能增加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死亡率,達到1.6倍,所以一般建議服用時間為3到6個月,但是當停藥而症狀復發時,還是可以再服用的。很多時候,用藥選擇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朋友聽了我這席話,似乎稍微釋懷,希望他對母親往後的精神行為症狀也做好了心理準備。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 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失智症並非單一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疾病的統稱,可分為三大類:

一、漸進型中樞神經退化(退化性失智)

1. 阿玆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最常見, 約佔所有失智症的五○∼七五%,所以常俗稱阿茲海默症為失智症。美國前總統雷根、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都是患者。主要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及其他大腦功能至少有一項 (定向感、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能力等)減退,且明顯影響生活、工作。

二十世紀初,德國醫師阿茲海默發現這類病人的大腦組織的神經細胞及神經突觸數目明顯比一般人少,且神經元間產生斑塊 (不正常的蛋白質異常沉積,如類澱粉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慢慢損壞腦細胞,到了疾病晚期,腦細胞被嚴重破壞,呈現萎縮、空洞的狀態。

研究者也發現阿玆海默症病人,腦細胞之間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不足,減少約六○ ∼七○%,腦細胞逐漸萎縮。

2. 路易氏體失智症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第二常見的失智症,在腦部一些區域可找到異常的路易氏體沉積。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指出,路易氏體失智症的症狀與阿茲海默症不同,比如動作慢、身體僵直、顫抖、走路不穩、易跌倒,類似巴金森症;其次是會有幻覺,比如看到不存在的人、牆上有蟲在爬等。同時,這些症狀會有明顯波動,時輕時重。

3. 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腦部病變出現在額葉、顳葉,通常在七十歲前發病,比阿茲海默症早。

額顳葉型失智症的主要症狀包括早期人格變化、不合常理的行為 (比如該安靜時卻一直講話)、語言表達不流暢,或者一直重複某些動作,如來回走到某個地點,重複讀同一本書、不停開關抽屜等。「大部份病人和家屬不熟悉這些症狀,很容易被忽略,」劉秀枝指出。

目前退化性失智的原因仍不明,用藥物治療可能可以延緩退化,但無法治癒。

二、血管性失智症

主要因多次腦中風 (多為腦梗塞)引起,造成腦部血液循環變差、腦細胞死亡,因此智力衰退,東方人常見這類型的失智症。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就是在經歷多次小中風後,漸漸出現失智現象。常見症狀有:情緒及人格改變、失禁、吞嚥困難、易跌倒等。

劉秀枝強調, 血管性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也就是要降低中風的風險,如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應該積極治療。

三、其他原因造成失智

這類失智症如果及早發現、治療,有機會部份恢復,甚至治癒。

除上述三大類失智症外,也有病人得到混合型失智,比如阿玆海默症加中風引起的失智症。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