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
若
空
觀
(
僧肇論
)
東晉 僧肇【物不遷論】之思想
作者:劉貴傑
二乘
空觀,唯在無我;
大乘空觀,無法不在,以無法不在,故空法亦空。
聲聞乘與緣覺乘之修行人,以否定物質性之實在自體 ─ 無我,即稱為空。
菩薩法門則不若小乘之偏空,既不執有,亦不滯空,
乃「空」「有」相印、「空」「有」互融之究竟空寂。
僧肇云:「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為空義,
雖能觀空,而於空未能都泯,
故不究竟。
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空義也」。
小乘行人雖知諸法由緣而生,並無實體可言,故名為空,
然仍未能空「空」,未能泯合「空」、「有」,不滯「空」「有」,
唯不執於有,不滯於空,即有即空,即空即有,方為究竟空義。
僧肇云:「處有不染有,在空不染空」。
「以空智而空於有者,即有而自空矣。豈假摒除然後為空乎」。
在「有」不為「有」所縛,在「空」不為「空」所迷,
故以般若智慧觀照事物,則事物當體即空,並非摒除外界事物,方名為空。
且對現象界之存有不起貪戀,對本體界之空境不起執著,始稱為空。
故知僧肇不離空而言有,不離有而談空,可謂「即有即空」之般若空觀。
僧肇復云:「色即是空,不待色滅然後為空」。
其次,就「空」之立場而論,萬物原無差異,本即自性空寂,僧肇
謂:
「至人通神心於無窮,窮所不能滯,極耳目於視聽,
聲色所不能制者,豈不以其即萬物之自虛,
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至人以其超絕之智慧探究無窮之領域,而不受任何事物所滯礙,
盡耳目與外界接觸,而不為聲色所迷惑;
至人之所以能夠如此,乃因其視萬物本自空寂虛無,
不起執著,故其精神不受外物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