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相離相」圓通
須
菩提
!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
─ 金剛經 ─
一
、即相離相圓通法門經文
《楞嚴經》曰:
畢陵伽婆蹉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
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
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
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
斯為第一。」
二、經文大意
1. 略說餘習名字因緣
畢陵伽婆蹉者 ( 譯為 餘習 ),過去五百世中為婆羅門,生性憍慢,
呼婢喚女已成習慣。有次過恆河,呼河神稱小婢,命為其斷水流,
讓其通過。
河神雖為其斷水流,卻心有未甘,乃懷瞋向佛告狀。
佛令他向河神道歉,畢陵伽婆蹉遂合掌向河神說:
小婢!莫瞋,請不要見怪!眾聞之皆失笑。
佛告訴河神言:他實無慢心,乃是餘習所現,因河神過去曾為
畢陵伽婆蹉之婢女,呼叫慣了,現今潛意識中直呼婢女,
乃是過去所留的餘習也。
2.
述說本修因緣
畢陵伽婆蹉(名餘習)即從其座位中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說:
我名餘習,在初發心修道時,跟從佛入道,聽佛宣說四諦中之苦聖諦法門,
世間諸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聞法後往市城中行乞食時,在路途中尚依世尊開示的佛法,
以聞教思惟心探討其解脫觀門。於思慮時不知不覺中,
在路上被毒刺傷了我的腳足,全身疼痛有加。
3. 真如覺觀觀身觸
因此痛非常,我開始起念思惟,我身內確有一能知疼痛之感覺心,
它能了知此深痛存在。在承受此傷痛的同時,經我以另一了了能覺的覺知心,
去觀照那可感覺疼痛的觸覺心時,突然間,此了了的覺知心大增,
此時並從我內心深處覺得有一清淨心生起。
當我清楚地感覺到此清淨心生起時,傷痛處並不再有疼痛的感覺。
此現象是觸覺心暫失,僅餘留真心現存,真如體空境顯露。
4.
陳述悟旨
我又深自思惟:難道我色身內,具有可感覺疼痛及不可感覺疼痛等
兩種覺知心?如是攝念認真觀想,不久,
身體忽然不再有所知覺,
心亦住空境而不起一念想心。
此境界延續經三七廿一日後,以前所熏習的種種習氣等
有為、
有漏諸法,均虛凝不住,最後完全銷盡,成就阿羅漢果位,證得解脫知見。
我得佛親自印證授記,謂我已破無明,使心發明,入八地無學之果位。
5.
結酬所問
世尊現問藉用根、塵、識等,以何法修入圓通,如我本修因,
乃因身根觸知外物疼痛,體會有一能覺之心,與所覺之痛,
然真如本無分別,本無覺知疼痛,故此純覺會遺忘觸身不再有身覺。
如此以身根之覺知,反覺覺自性,得純淨本體真空覺知,
遺忘自身而得證入空體,此是身根修因本緣,對我而言,最為殊勝第一。
三、修習方法
1.
身根修入因緣
行者擬以身根修習入門,最好是有遭受色身疼痛之苦者來修之,
更能體會悟入。例如某人受毒傷、毒蛇咬傷、色身受創,跌打疼痛等,
以色身疼痛為本修因。
2.
身根起修功用
行者修習身根入門,先觀察吾有一
覺痛之心
,此心能分別
所覺之痛
。
行者應仔細觀察、了知另一能覺知那疼痛之心者為何物?
此真心為真如性,能了知、覺知那起妄想痛覺之心,主賓分別清楚,
才不會本末倒置,無從悟知體性。
3.
純覺遺身之修證
行者修證時,專心一念觀照身根能覺疼痛之覺知,它如何覺知疼痛,
觀照時並非注意色身疼痛之處,而是以可覺知的真心,
內觀頭部內可覺知疼痛之真如覺性。
如此,轉身根觸痛覺知,悟入純覺之自性。
如是反覆觀照,若機緣成熟,行者色身將起諸多變化,剎那間,
通達身心皆空之境,得入道位。行者繼續斷諸過、習氣,清淨內心,
成就阿羅漢果。
四、修習優劣
因《楞嚴經》云:「當知身唯八百功德。」故行者用身根為本修因時,
因身本有觸覺,惟受意識違順所支配,而產生兩種不同覺知之反應,
當身與外塵接觸時,識若與觸覺合則有覺知,當身離外塵便無覺觸。
行者以身根做為修證法門時,常因色身之變化而產生執著,故易入身見之境,
若行者不能摒棄身見,光在色身上用功,不棄除諸過、習氣,
調伏遷業流識,將永無出期。
( 法爾禪修講義 --- 參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