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懷海 禪師 懷海大師 ,生於公元七二○年,歸寂於八一四年,祖籍福建長樂。 早年依潮陽西山慧照出家,後又從衡山法朝受具足戒, 因嘆自己學識不足,獨往安徽廬江浮槎寺閱讀藏經多年。 後聽說 馬祖道一 在江西南康龔公山宣講佛法,即前往參學,因其設問質疑, 聰慧好學,頗得馬祖道一的器重,遂為馬祖道一之徒,得以成為其門下 「大三士」之一。 馬祖道一圓寂後,懷海大師前往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住大雄山開法講經。 四方聞訊,奔湊而至。門下上首弟子有 溈山靈祐 、 黃檗希運 , 後世禪宗五家之溈仰宗和臨濟宗便由此而出。 大雄山岩巒高峻,又稱為百丈山,懷海大師在傳播禪風二十餘年, 故人稱「 百丈懷海 」。 懷海大師的禪學思想源自馬祖道一,然而他的說法較馬祖道一更為具體。 懷海大師主張眾生心性本來圓滿成就,只要不被妄想繫縛,便和諸佛無異。 懷海大師曾講過一段很著名的話: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他的修行法門,便也是依據這個思想。他說: 「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 一切諸法,並皆放卻,莫記莫憶,莫緣莫念。 放捨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 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 說到底,就是五個字:「 平常心是道 。」 更值得一提的是,懷海大師對禪門作出的一大貢獻,即是他制定的: 〈百丈清規〉。 此前的禪宗僧侶大多住在律寺之中,隨著參修禪學的僧侶日益增多, 在律寺中居住對於說法和住持就有諸多不便,所以,馬祖道一 就已經開始著手開闢荒山,另建叢林,但當時只是處於草創階段, 尚未有人考慮叢林規章制度的建立。 懷海大師是一個開創者,他根據當時叢林的實際情況,第一次訂立了 禪宗寺院的規章制度 ─〈 百丈清規 〉。 〈百丈清規〉在宋代便已失傳,後人只能從古代零星的文字記錄中窺見一些內容, 歸納起來,約有四個方面: 一、為方便禪僧修習,創議別立「禪居」,禪僧們便有了自己獨立的寺院。 二、在寺院裡立長老,樹法堂,設長連床,大眾朝夕參聚,依法而居, 形成一整套的禪院規約。 三、實行「普請法」,即上上下下一般出力,開荒耕作,自給自足, 要求禪院僧眾做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四、對於違反寺院規章制度的禪僧,予以懲治,加以約束。 懷海大師根據大乘和小乘的戒律,結合禪宗修習的特點,制訂對禪僧生活的準則 和要求,其目的在於求得禪宗自身的發展和繁榮,而事實上,懷海大師的所作所為, 完全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如果說,從馬祖道一到百丈懷海,在思想內容方面開闢了禪的新時代, 那麼懷海大師在禪門的組織體制,以及生活方式上的貢獻, 則保證了新時代的禪的發展和繁榮。 懷海大師傳播禪風二十餘年,留有《百丈懷海禪師語錄》、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各一卷;其生平事跡見載於《景德傳燈錄》、 《宋高僧傳》、《五燈會元》及唐陳詡所撰〈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 和宋楊億述作的〈古清規序〉等資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