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中,因制度的問題,有時創作的原意在過程中遭到更改。兩造雙方常對作品呈現上有所落差,改還是不改好?實是難以論定的區塊。 然而作者本身是技術表達上有所缺陷?或是立意上並不能篤定明白自己要表現的而胡湊一堆;指導者本身對專業領域上體與用間的千變萬化是否已有遊戲神通之境?在在都影響著兩者間對一件作品的定相。
常有人說,美是沒有特訂標準的,端看個人自我喜好罷了!然而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常讓我難以苟同。
一個美的事物會美,必定有其美的條件,那關鍵的因素常常是很微細的。美除了外相上令人賞心悅目外,必也經的起理論的層層分析,並非只是莫名其妙的美。
以中華花藝來說,其背後的龐大文化背景,是花藝表現上強有力的支柱,也是其異於別的花派的特色!但怎樣才算是一盆有中國味的花?這問題應該是最基本該去思考的。
在觀展時,我常問說:
◎中華花藝的理念花與日本池坊花有何不同?
◎中華花藝的寫景花與日本小原流有何不同?
◎中華花藝的造型花與日本的草月流、西洋花藝設計上有何不同?
◎中華花藝的心象花與池坊自由花比起來又有何不同的特色?
◎很多作品的表現有中國味嗎?算中國花嗎?那樣的美感符合中國美感嗎?
◎若以一個外國朋友角度來看,他們看的出這是中國式的插花表現嗎?
◎在型上四大類型 ( 寫景、理念、心象、造型 ) 的分野是否夠清楚?
◎除了中國花重意趣外,在型上、表現上又有何不同於異派花藝的地方? ……….
這些問題細想起來實是複雜,但總也有它可清楚分野的論述及表現,而不是以反正好看就好,何必去分別、計較等概話來草草論過。因為畢竟別立一門,定有其不同之處,不然又有何百家之分之意義!
孔子說素以為絢,老子也說五色令人盲。展場中大部分作品爭豔奪麗,加以多年來大家求新求變,有時一件可看性的作品並無法順利誕生。舉個例想以色彩純化表現者,有時像似乳牛與熊貓,硬被人在其身上加上別的色彩般而略顯荒謬!追就原因,或許只是一句這樣太素了就含糊帶過。如此經年累月下來,外行人看熱鬧的繽紛花展,內行人卻看不到更具內涵的創作。展覽上作品獨特性被稀釋了、雅緻的作品少了、花招更多更新穎了 而怪象層出 。讓這幾年來年年觀賞時深覺視覺上的畫面和「深具中華文化內化」的花藝在概括印象上有極大的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