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哈雷慧星嗎?不。是台灣棒球!
HALLEY'S COMET? NO. IT'S TAIWANESE BASEBALL!
這是我21年前畫的海報,為了參加當年度的「國際棒球錦標賽」海報比賽所畫的。同學都說畫的很好,剛好契合當時76年一度的哈雷彗星靠近地球的盛事~ 當年我也和幾個同學興致沖沖帶了天文望遠鏡,半夜坐我爸的車到他建議的林口台地去看哈雷彗星 (真難得他那時那麼忙還有時間帶我們去... 記得他後來在車裡小睡)。那時候看哈雷彗星真的是全民運動!~ 所以,我以一個當時發光發熱 (註) 的哈雷彗星,來期許一個發光發熱、全世界都看的到的台灣棒球地位!
因為海報設計別出心裁,那時同學都看好會選上成為比賽海報~ 不過還是落榜了。中選為比賽海報的,就是畫了幾個球員在揮棒 & 投球,完全沒有設計感可言~ 我覺得真是有夠遜的~~~ 老早就內定了吧!(呵呵真是酸ㄚ~ 不過我當然知道問題在哪裡~ 那時 "Taiwanese" 還是很敏感的字眼;還有文字全用畫的是不對的...)
今年的台灣棒球,在王建民優異的表現下,無可懷疑的發光發熱,被全世界人所肯定了。王建民總是抓住每個上場、每個投球的機會,心無旁鶩的投好球。可是王建民是這兩年才這麼好運的嗎?當然不是。王建民從台南 崇學國小到現在,在棒球專業上已經努力了將近20個年頭了。
除了王建民,國際大導演李安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將來也會有更多台灣人在世界各個領域成為 top dog。如果你/妳也是一個在專業領域裡,預先看到了未來遠景,努力不懈的無名小卒,記得~ 不要害怕、不要怯懦,要抓住每個可能改變一生的機會.... 你/妳的夢就會成真!
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哈雷彗星的精采故事:
預言回歸的經過
1682年8月,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第二任台長 愛德蒙·哈雷 在1680年出現的一顆大彗星後開始對彗星研究產生興趣,1684年哈雷與 牛頓 相識後,對同與牛頓相識的 約翰・佛萊始迪度 Georg Samuel Dorffel(1643-1688)論證「彗星繞太陽曲線運動」的聯系之下,在1704年任牛津大學數理教授時,以 萬有引力定律 把所有能找到完好觀測數據的彗星一一推算出來(刊於1705年發表《彗星天文學論說》一書),他發現1531年(阿皮昂觀測)、1607年(開普勒觀測)和1682年(哈雷觀測)的三顆彗星軌道十分相似,且呈大約的周期性出現,認為這可能是三顆彗星在同一軌道上運動,且之間間隔相等;或只有一顆彗星在橢圓軌道上運動;他傾向於後者解釋,並預言下次回歸為1758年底至翌年年初;當時人們對其觀點多持懷疑態度。直到1758年末,他逝世十三年後的耶誕節晚上,英國天文學家果然發現哈雷彗星的行蹤,這顆彗星如預言一樣按時回歸。為紀念他的功績,命名為「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的紀錄和聯想
最先和最完備的哈雷彗星紀錄皆為中國;據朱文鑫《天文考古錄》考證: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我建議咱們華人叫它「文鑫彗星」呵呵~)
在歐洲,哈雷彗星的紀錄也十分詳盡,最早的紀錄在公元前11年,但哈雷彗星回歸與其他彗星一樣,往往被眾多迷信的居民聯想成稀罕的災星跟恐慌與災禍扯上關係;1066年4月回歸時,英國剛好遇著 諾曼第公爵 王朝前的侵略戰爭,當時居民見到彗星高掛的恐懼情況被繪在巴約城掛毯上留傳後世。
1910年的哈雷彗星
直至1910年回歸時,盡管已是工業化的社會,仍對哈雷彗星充滿恐懼。當時經算出來的結果顯示:過近日點後的哈雷彗星彗尾將掃過地球,有報紙故意誇大其恐佈性,當時有些偏僻村落的人感到異常恐慌,有報道在中歐和東歐甚至有人因此自殺。
1910年所拍攝的哈雷彗星
在我國自一月二十三日左右出現於日沒後的西空,使一般人驚訝,而稱之為「一月大彗星」,是哈雷彗星的先驅。三月中旬以後彗星進入太陽光中而看不見,自四月中旬再出現於日出前的東邊天空,四月末其光度變五等,以肉眼可看出,而且有短尾。當時彗星之尾部沒有直向太陽的正相反方向,稍有彎曲,所以可知當時地球通過彗星尾部日期為五月十九日。這現象的預測公布後曾經引起了謠言說:彗星尾部含有毒氣,也許地球上生物會全滅,據說有人因而自殺,事實上完全沒有異常現象。
1986年的哈雷彗星
朱特和丹尼爾遜於1982年十月十六日,自11時25分起共80分鐘的哈雷彗星觀測,彗核光度為24等。去年八月時哈雷彗星和太陽的距離為7天文單位(太陽和地球的距離為一天文單位),其彗核光度仍在22至23等級,因為太暗,必需使用世界最大級的望遠鏡才能看出。到了1985年也許用中型以上望遠鏡可攝影,在一月時哈雷彗星在獵戶座參宿四星的稍北邊,容易觀察的地方。若此時有頭部的霧狀部分(稱彗尾,coma)產生,就是已達到16~17等級。
1986年所拍攝的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於1985十二月下旬至1986年一月,自飛馬座南邊向寶瓶座前進。這時彗星和地心距離漸漸遠離,但彗星向太陽接近。到1986年元旦,哈雷彗星和日心距離恰等於一天文單位。.... 到1986年末會遠離到木星軌道附近,但是用中型望遠鏡仍可看到。哈雷彗星光度在通過近日點後,不會急速變暗,到1987年一月的全光度為13等,五月時為14等,所以觀察期間相當長。這時哈雷彗星已經到木星軌道外,而漸漸遠離。到1989年哈雷彗星完全走出土星軌道外,光度變20等以下。1991年2月,南歐天文臺以1.54米丹麥望遠鏡發現哈雷彗星的亮度突然從25等增亮至21.5等,並冒出20角秒(約20萬公里)的彗髮,這估計是受到一顆小行星的撞擊或者太陽耀斑的激波激發所致。
21世紀的觀測
在20世紀最後一次在拍攝中發現哈雷彗星為1994年1月10日,以智利的3.58米新技術望遠鏡(New Technology Telescope)觀測。2003年3月6日,天文學家以南歐天文臺三座8.2米VLT望遠鏡在長蛇座頭部再次拍到它(81張照片,共計九小時曝光),距地球27.26 AU(40.8億公里),光度28.2等;天文學家相信:以現時觀測技術,即使它在2023年過遠日點(35.3 AU)還要暗2.5倍之下,也可拍到其影像。
哈雷彗星下次過近日點為2061年7月28日 。
哈哈~ 絕對不敢想像會看到第二次~ 留給小弟弟小妹妹去看囉
以上慧星資料來源:
http://210.240.178.2/science30/disc1/content/1985/00030183/0011.htm 科學月刊;作者何耀坤時任教於台南市私立光華女中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9%9B%B7%E5%BD%97%E6%98%9F
註: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哈雷彗星其實溫度很低的 (零下),但是因為移動速度很快 (越接近太陽越快,可高達時速20萬公里,每秒移動55公里 -- 一秒鐘從台北飛到中壢!),跟太空中游離原子摩擦後,與太空平均溫度比起來,是高的多的。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