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破頭到賽陣頭...

  • Share this:

基隆中元祭是台灣12大節慶之一,每年農曆7月起熱鬧展開一個月的活動,各宗親會耗費巨資、巧思設計各式爭奇鬥妍的花車競逐;但在150多年前,並沒有這些歡慶氣氛,而是械鬥的血腥場面。

基隆中元祭起緣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間的漳泉多次械鬥,造成雙方死傷眾多。後來漳泉地方人士出面協調,平息械鬥衝突。改採以字姓輪值主普,超度普施孤魂幽靈;強調以血緣代替地域觀念,以「賽陣頭取代打破頭」的陋息,達成社會和諧、共存共榮。

百年多前的械鬥之後,地方士紳收得上百具骸骨,幾經遷移,現座落安樂路一段的老大公廟,就成為每年7月中元祭開龕門、關龕門祭典的場所。

1855年,首屆基隆中元祭正式拉開序幕,至今年已有154年歷史。最初是由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等11字姓,依抽籤次序輪流當值主普。民國43年,由李、郭、王、楊曾、黃、柯蔡、邱、蘇周連、鐘蕭葉、白、余徐涂、董童等字姓組成聯姓加入主普行列,成為第12個單位。

民國74年以後,陸續有郭、李、黃姓脫離聯姓會獨立,因此目前共有15字姓輪值主普。

中元祭典自農曆7月1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揭開序幕,12日在主普壇開燈放彩、13日迎斗燈遶境祈福,14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進入最高潮;15日則有公私普度、跳鐘馗等活動,許多公民營企業會在當天大開宴筵。

基隆文史工作者陳水旺指出,經過多年歲月洗禮後,現在的中元祭已昇華為雅俗共賞的人文活動,可讓參觀民眾進行一趟心靈、民俗藝術之旅。

基隆市 文化局指出,中元祭每項祭典都有其歷史典故,以及文化民俗意義。開龕門就是讓孤魂幽靈到陽間領受甘露法食、聽經聞籤以獲得解脫。斗燈則題代表同姓血緣生命共同體的濃厚關係,上面有尺、剪刀、秤、劍、鏡子等物,各自代表一些吉祥意義。

字姓手爐的交接則象徵「代代薪傳」;放水燈是為水上孤魂照路,招引到陸地共享。至於農曆7月15日的鐘馗,意指押孤魂回府,農曆8月1日的關龕門,是要孤魂回歸冥界,免遺害人間;此時中元祭典儀式才圓滿結束。

文化局指出,一個半世紀以來,這些相關民俗活動與配套措施,不曾因異族統治與戰爭摧殘而間斷,使此慶典節日聲名遠播,海內外皆知。

目前台灣各地舉辦的中元節活動,以基隆中元祭最具特色。由於具有特殊的歷史因素,加上地方人士大力推動,使得基隆中元祭成為具有相當規模及特色的觀光活動。

【2008-08-09/經濟日報/B1版/美麗寶島】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