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球敘--久坐不動 每年530萬人等死 與吸菸致死人數相當 全球三分之一成年人運動量不足 研究發現問題嚴重 建議每周應運動150分鐘

  • Share this:

不運動和吸菸一樣致命

吸菸的危害眾所皆知,但最新研究指稱,若不運動當個「不動族」,和吸菸一樣致命!據統計,目前全球由於缺乏運動而死亡的人數,已經和吸菸致死的人數相仿。

該份發表在英國權威醫學期刊 Lancet 上的研究估計說,大約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因為沒有充足的運動,導致每年有 530 萬人因而死亡。專家們也認為,因心臟病、糖尿病、乳腺癌或結腸癌等疾病死亡的病患者中,每 10 人便有 1 人是因缺乏運動而患病的。

研究人員稱,缺乏運動的問題如今已經相當嚴重,應該被當作流行病來治療。對付這個問題需要從新的角度思考,要對公眾警告缺乏運動的「害處」,而非只提醒他們運動的「益處」。

而學者認為,各國政府需要找出令運動變得更方便、更便宜及更安全的方法。研究建議,成年人每周應進行 150 分鐘溫和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或園藝活動。

研究發現,高收入國家的民眾是最不活躍的人群。在英國,接近三份之二的成年人被批評運動量不足。而在台灣,先前國民健康局的資料統計,我國不運動的比例高居亞洲國家之冠。局長邱淑媞因此戲稱,台灣人已成名副其實的「亞洲胖夫」。

然而,也有部份人士對研究將吸菸及缺乏運動相比較表示質疑。他們指出,雖然因為吸菸及缺乏運動而致命的人數相當,但吸菸者在總人口中的比例遠遠低於缺乏運動的人數,故此吸菸顯然更危險。

研究報告:不動比吸菸更容易致命

香港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有些人成天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動也不動,這種生活方式比吸菸更容易致命,香港死於缺乏體能活動的人就比因吸菸而死的人多。這項研究所指體能活動指的是工作以外的任何形式活動或運動。

南華早報今天報導,這項研究調查了一九九八年過世的三十五歲以上香港居民的死因,發現一年有六千四百多人因缺乏體能活動而丟掉寶貴性命,但因吸菸而過世的人僅五千七百餘人。

報導指出,一九九八年有兩萬四千零七十九名香港人離世,這項研究訪問死者的的親友,詢問死者過世前十年在休閒時的體能活運動量。

這是香港大學與衛生署聯手進行的調查。

南華早報引述港大社區醫學系主任林大慶教授的話說:「我們統計出,三十五歲以上過世的香港人中,有百分之二十,約六千四百五十人可能因缺乏體能活動而喪命,人數比吸菸喪命的五千兩百七十人還高。」

林大慶教授說:「有半數以上香港人體能活動量不夠,我們甚至敢說,他們的活動量嚴重不足。」

男性死者只有百分之二十九至百分之三十六每週至少活動一次,女性死者則有百分之三十至三十六。

林教授說,吸菸與缺乏體能活動都會致命。他說:「有許多人並不吸菸,但體能活動量相當低,所以要傳遞給他們的信息是:若不抽菸,那很好,但若不運動,(還是有)很高危險性。」

研究發現,對動都不動的成年人而言,男性死於癌症的風險增加百分之四十五,女性增加百分之二十八;男性死於呼吸道疾病的危險增加百分之九十二,女性增加百分之七十五;男性死於心臟疾病的風險增加百分之五十二,女性增加百分之二十八。

林大慶說,即使稍微增加一點體能活動對健康都有好處。此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國流行病學年報。

全球每年約 300 萬人死於不運動

每天走 6000 步可預防疾病,達到延年益壽效果。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運動與健康部主任邁克爾普瑞特博士表示,根據調查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 300 萬人死於不運動。

中國衛生部、中國記協、可口可樂公司聯合舉辦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吃動平衡、走向健康)」專家媒體研討會 18 日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引述普瑞特說,美國運動醫學科學院正在推廣「運動是良方」的概念,主要做法是社區醫生把運動作為一劑處方開給社區大眾,通過運動來提高某一個社區人群的健康水準。調查顯示,越低收入國家,因缺少運動而死亡的比率就更高。

美國研究運動與健康學的教授胡剛指出,缺乏運動以及超重和肥胖是美國社會兩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美國 2004 年健康行為調查顯示, 24% 的美國人不做任何休閒運動,只有 30% 的成年人達到美國疾控中心推薦的標準,每天運動 30 分鐘,每週 5 次。

美國 2008 年全國營養調查顯示,將近 68.3% 的美國成人是超重和肥胖的。胡剛說:「如果每週 5 天進行半個小時的輕等、中等運動,包括走路、騎車,就可以預防疾病;如果把運動量提高到 45 或 60 分鐘,就可以降低體重,甚至保持健康體重。」

調查發現,如果一個人每週運動多於 7 個小時,未來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減少 45% ,患冠心病危險減少 51% 。和正常體重的人相比,超重的人幾乎增加 33% 患心衰的危險;如果肥胖,未來患心衰的危險幾乎會增加一倍。肥胖者參加體育鍛鍊,會比不運動的正常體重或者瘦人患冠心病的危險低。

每天走路 30 分 有助延年益壽

每天走 6 千步可預防疾病,達到延年益壽效果。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運動與健康部主任邁克爾‧普瑞特博士表示,根據調查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 3 百萬人死於不運動。

中國衛生部、中國記協、可口可樂公司聯合舉辦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吃動平衡、走向健康)」專家媒體研討會 18 日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引述普瑞特說,美國運動醫學科學院正在推廣「運動是良方」的概念,主要做法是社區醫生把運動作為一劑處方開給社區大眾,通過運動來提高某一個社區人群的健康水準。調查顯示,越低收入國家,因缺少運動而死亡的比率就更高。

美國研究運動與健康學的教授胡剛指出,缺乏運動以及超重和肥胖是美國社會兩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美國 2004 年健康行為調查顯示, 24% 的美國人不做任何休閒運動,只有 30% 的成年人達到美國疾控中心推薦的標準,每天運動 30 分鐘,每週 5 次。

美國 2008 年全國營養調查顯示,近 68.3% 的美國成人超重和肥胖。胡剛說:「如果每週 5 天進行半個小時的輕等、中等運動,包括走路、騎車,就可以預防疾病;如果把運動量提高到 45 或 60 分鐘,就可以降低體重,甚至保持健康體重。」

調查發現,如果一個人每週運動多於 7 個小時,未來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減少 45% ,患冠心病危險減少 51% 。和正常體重的人相比,超重的人幾乎增加 33% 患心臟衰竭的危險;如果肥胖,未來患心臟衰竭的危險幾乎增加一倍。肥胖者參加體育鍛鍊,會比不運動的正常體重或者瘦子患冠心病的危險低。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可基表示,根據中國國家體育總局調查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占總人口的 28.2% , 35 到 49 歲的成年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只有 8% 。

他說,近年來慢性病激增,主要就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缺少運動造成。其實,走路是很好的運動方式,每天走 6 千步,相當於每天半小時的中等強度運動。

久坐不動 每年 530 萬人等死 與吸菸致死人數相當 全球三分之一成年人運動量不足 研究發現問題嚴重 建議每周應運動 150 分鐘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身體活動量不足,導致每年約有五百卅萬人死亡,與吸菸致死人數差不多。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的系列研究顯示,久坐不動原本在北美及歐洲部分地區常見,但現在這種生活習慣已快速擴及全球,而這可能是全球肥胖人口增加,和民眾健康每下愈況的原因之一。

巴西貝羅塔斯聯邦大學教授海爾帶領的研究團隊,分析世界衛生組織(WHO)近年來搜集有關世界各國居民每天運動和活動的資料。結果發現,全球有三一.一%的成人,約十五億人,幾乎整天坐著不動,沒有做到每星期適度運動至少一百五十分鐘(約每天廿分鐘)的建議量。

青少年的狀況更糟糕。全球十三歲至十五歲的青少年,有超過八成沒有達到衛生當局對該年齡層所建議的運動量。

北美洲和歐洲帶頭不運動,有四三%的美國人和二四.八%歐洲人運動量不足,現在其他地區迎頭趕上,或加入他們的行列。逾三○%的俄羅斯人和中東人懶得動,約二七%的非洲人也久坐不動。

研究人員根據WHO和其他大型人口研究資料,斷定全球有六%心臟病病例、七%二型糖尿病、以及一○%乳癌和結腸癌病例,都跟缺乏運動有關,而罹病者包括不抽菸且體重正常的人。

研究人員估計,全球每年約有五百卅萬人死於缺乏運動相關的疾病。另一篇評論文章指出,因為抽菸每年約有五百一十萬人死亡。

研究團隊指出,缺乏運動的問題已十分嚴重,應視為流行病治療。針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也表示,政府應向民眾宣導「缺乏運動」的害處,而非只是提醒他們運動的好處。

研究建議,成年人每周應適度運動一百五十分鐘,如快走、騎自行車或園藝活動。

台灣成人體能拉警報,導因於該運動沒運動

﹁心有餘,而力不足﹂是最能顯現現代人生活心態,生活緊張的情況,讓民眾不但缺乏體能,更是因此列入肥胖一族;根據衛生署調查,台灣平均每四名成人就有一人﹁該運動沒運動﹂,國民健康局表示,一個人的體能狀況與生活品質和健康有密切的關係,體能的衰退對個人有雙重影響,而體能衰退與缺乏運動息息相關,缺乏運動又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危險因子。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指出,由於科技的發達,使人們對於便利性設備過度依賴,導致身體活的機會越來越少,但其實規律性、適當性的身體運動,除可預防慢性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外,對於平日工作表與活動效率也有加成作用。

根據衛生署曾對三十歲以上的成年人的運動習慣、健康情形滿意度,以及體重胖瘦認知等進行調查發現,在近一千一百位受訪者中,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運動量太少,以女性、年輕、教育程度為高中職或專科的白領階級上班族最多;但是過胖又以男性為多。

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自認自己平常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原因包括﹁沒有時間(百分之七十一點七)﹂、﹁缺乏意願╱不喜歡╱懶惰(百分之十八點三)﹂、﹁沒有體力(百分之十二)﹂等;而進一步將﹁沒有規律運動(百分之六十一點三)﹂及﹁體重過重(百分之三十五)﹂兩者交叉比對,國內一千多萬三十歲以上的成年人口中,竟有近三百萬人屬於過胖又不運動,比例將近四分之一。

現代社會以機器取代人力,因此一般工作與日常生活只需要普通的體能即可勝任,但一個人的體能狀況與生活品質和健康有密切的關係,體能的衰退對個人有雙重影響,年紀愈大,如果體能很差,常不足以應付日常活動之所需,因而無法獨立生活,生活品質低落。

一般人的心肺耐力(以最大攝氧量代表),自二十五歲以後,每年約減少百分之一,因此到了七十歲時,心肺耐力可能只有年輕時的一半。

而體脂肪由青年到中年迅速增加,肌肉量由中年至老年則迅速減少,缺乏運動者與經常運動者比較,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增加一點五至二點四倍,發生糖尿病的機會增加二至四倍,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則增加二至五倍,據估計如果全民均從事適當運動,人口中因上述疾病而死亡的人可以減少三分之一。

此外,缺乏運動與高血壓、高脂血、骨質疏鬆都有密切關係,推廣健康體能活動有兩個好處,不但可提昇個人對自我體能狀況及適當運動重要性的認知,進而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以促進個人的健康體能,減少因缺乏運動而產生的退化性或慢性疾病的發生,對社會而言,可有效提昇全民身體活動量,以促進國民健康體能狀況,進而提昇國家競爭力,節省醫療支出,減少中高年齡人口對社會及家庭的負擔。” C 四名成人就有一人﹁該運動沒運動﹂,國民健康局表示,一個人的體能狀況與生活品質和健康有密切的關係,體能的衰退對個人有雙重影響,而體能衰退與缺乏運動息息相關,缺乏運動又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危險因子。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主任秘書張丹蓉指出,由於科技的發達,使人們對於便利性設備過度依賴,導致身體活的機會越來越少,但其實規律性、適當性的身體運動,除可預防慢性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外,對於平日工作表與活動效率也有加成作用。

根據衛生署曾對三十歲以上的成年人的運動習慣、健康情形滿意度,以及體重胖瘦認知等進行調查發現,在近一千一百位受訪者中,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運動量太少,以女性、年輕、教育程度為高中職或專科的白領階級上班族最多;但是過胖又以男性為多。

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自認自己平常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原因包括﹁沒有時間(百分之七十一點七)﹂、﹁缺乏意願╱不喜歡╱懶惰(百分之十八點三)﹂、﹁沒有體力(百分之十二)﹂等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