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勿出 外政勿入
春秋時代, 鄭國 外受晉、楚、齊、宋、秦等各大霸權強國夾攻,內有正卿巨室作亂。 積弱不振,國家處境非常艱困;此時 鄭國 出現了一位優秀的政冶家 ,子產。上任後,全力改革內政,厲行法治,同時發揮外交長才,周旋於晉楚兩強。因此,鄭國雖然弱小,卻能夠挺立不墬。像子產這樣政績斐然,上台之初卻因為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惹來很多民怨。執政頭一年,人民恨之入骨,唱著歌說:「誰要去殺子產,我願意幫助他。」(「孰殺子產,吾其與之!」)三年後,恨他的,反對他的,卻肯定子產的政績,了解子產的苦心,反過來全力支持子產。他們唱歌說:「子產如果死了,誰能繼承他的地位呢?」(「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子產接受國政 時 ,國君簡公對他 說 :「內政不出,外政不入(宮廷不干涉國政,國政也不干涉宮廷);如果宮廷之中,衣飾不得體,車輛管理不妥,子女不整潔,行為不得當,這是我不好;如果國家沒有治理好,鄰國邦交不能敦睦,邊疆不安逸,這是您的責任。」子產 執政後,專設四人「智囊團」,改革內政、 厲行法治,執政長達五十餘年,強調「禮」治,曾經發表「為政必以德」的主張(《史記 ‧ 鄭 世家》)。 內以「禮法」駕馭強悍的宗族,外以「禮論」折服晉楚兩強,相信「 國 不競亦陵(國家不強盛,就會受人欺負;唯有自立自強)」,終究化危機為轉機,使弱小的 鄭國 得以堅強自保,壯實 鄭國 有形與無形的力量。讓「蕞爾小 國 」的 鄭國 ,安享四十餘年的太平安康局面。
近來台灣的媒體,大力報導台開弊案, SOGO 禮券案,筆者謹希望檢調人員儘速查明真相,勿拖勿延,勿枉勿縱;只有如此,才能迅速讓國家、社會安定下 來 ;金融機構與民間企業的紓困與拯救是治國政治上的大 事 ,這是人民賦予國家領導者的權利,也是治國者實施德政最好的機會;這種大事應該在朝廷部會中公開討論,廣泛徵求專業政務官的意見,而非與官邸中的近臣討論;如此作法,疏遠了專業賢能,政治敗壞、國事失誤由此開始;筆者希望美麗的台灣,不僅風景美麗,也希望它政治清 明 ,人民安居樂業!治國者,加油吧!
台灣文化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 趙堅醫師 200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