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步梯-高砂義勇軍紀念碑事件的我思

  • Share this:

半步梯-高砂義勇軍紀念碑事件的我思

台北縣烏來郷高砂義勇軍紀念碑的存廢遷立事件,引起了沸沸揚揚的爭議 . 在深度民主化的台灣,任何事件都已可開誠佈公的探討,没有任何禁忌,這要感謝四百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的先人抛頭顱、灑熱血,爭取而來的言論自由。筆者今天能夠在此心無畏懼的高談濶論,感到深深的幸福與感恩。紀念碑的遷立自有一定的法制行政程序,在此不予探討,令筆者心動感佩的是原住民朋友捍衛台灣這塊土地的忠、勇、智。

1886 年,滿清光緒年間,由於巡撫劉銘傳在大溪 , 設立全台撫墾總局及磺腦總局,積極地向原住民世居的土地上開展拓墾及樟腦事業,此種掠奪性的經濟侵略,引起泰雅族民報復性的出草事件,是故清廷派出一萬二千名清兵進行掃蕩,原住民與清軍正面交戰,雙方死傷慘重,清軍折損一半兵力,連設於枕頭山的砲臺都被奪去,一年之後滿清不得已撤兵談和,之後以現百吉隧道所在的白石山、溪州山為界,互不侵犯。

1895 年,腐敗無能的清廷,在中日敗戰後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日軍登陸之後,高唱對日抗戰的士紳、文武官員、大商人、大租戶等前清統治階級,毫無例外地爭先恐後逃離台灣,如唐景崧、丘逢甲、林維源等 . 日人將平地事務穩固之後,下令“侵山計劃”,侵佔原住民的耕地以及龐大的森林、礦產資源,並將原住民與平地隔絕,引起原住民反彈,而最先發難者就是桃園縣復興鄉枕頭山抗日事件,日人在枕頭山駐守人員 200 人全部被原住民英雄於深夜時取下人頭,帶回家充當枕頭,這就是枕頭山名稱之由來,後因日人採取“以夷制夷”策略,分化各部落原住民,才平定下來,但是 1930 年又發生霧社事件之抗暴行為,由此可知原住民朋友捍衛土地的忠、勇、智。

桃園市虎頭山邊的桃園忠烈祠,是日據時代的桃園神社,是台灣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本神社,其美麗的仿唐建築,四周古樹參天,綠蔭環繞,天人合一的建築,恆引發參謁者無限莊嚴肅穆之情 . 主殿位於高台之上,只有主祭者才能登入,登上主殿的木梯,梯面極窄,僅及半履,踩踏時後腳跟會懸空,被稱為“半步梯”,目的使主祭者必須踮著腳尖上下,並且低頭謹慎注視步伐,以免摔落;因為主祭者皆為執政者,乃掌握名器權勢之人,使之產生謙卑敬畏的心情。是的,高砂義勇軍的產生,他們才是可悲的受害者,如無腐敗的滿清,如無貪虐的日本,台灣人大可安居樂業,快樂生活在此寶島之上 ; 同理,現在中央與地方的執政者,是不是也該謙卑的反省自己、警惕自己、努力奉獻自己,為百姓創建美好富裕的生活,畢竟只有你們擁有權勢,而高砂義勇軍的產生,就是當時執政者的錯誤所造成的悲劇。好好照顧百姓,爭取百姓的心吧!說不定有那一天,他們就是為後世稱道的“台灣義勇軍”。

綠色和平文教基金會董事 趙堅醫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