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日期: 98/6/21(日)下午1:30始
二、 地點:永和竹林路
三、 主講人:紫嚴老師
這天,我們依約到老師的道場上課。那心情就像要和一位仰慕已久的超級巨星見面一般: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可以見到平日難得一見更別說一談的老師開示;怕的是,唉喲,即使是一點小小的、放縱的、邪惡的幽微都會被老師精準讀到,在那當下可是很不自在滴!
所以,每回去老師那兒之前,我都要趕快將跑到五湖四海去的念頭用力「 拉 .. 拉 .. 拉 」回來就定位!不過,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似乎還是逃不過老師的法眼。果真是「頭上三尺有神明」,「慎獨」很重要!
我在想,哈,帥氣的紫嚴老師一定是許多未婚女孩的夢中情人。但是以老師一位修行人看來,相信是不會被人世間的男女情愛慾望所牽絆干擾。關於這點,我的好奇心又發作了,好奇老師是如何辦到的?
先是一場三四十分鐘左右的靜坐。明朗清爽的環境,配上優雅醉人的古箏、二胡、琵琶等樂器合奏的國樂當背景音樂,那場靜坐是很舒服的、心可以很平靜。在那當下,我好似在仙界、是一位飄飄然的美麗仙女呢。
接下來的課程,讓我見識到老師上課的功力:妙語如珠、生動活潑、言簡意賅、切中要點、句句珠璣。整場課程笑聲連連。
老師幽默地說:今天的課程內容是「濃縮版」,請大家回去後記得「加水稀釋、膨脹後」再使用!
今天,終於有空將這篇珍貴的教導提水「稀釋」了,我將它混合後放在冰箱 ..哦不,是放在版上和大家盡情享用,要喝多少請自己來。不過,要鄭重聲明:以下內容原汁成份雖佔80%,加水後,難免失去原汁原味!若有失真處,敬請多加包涵。
壹、有關「快樂」這件事:
一、「道家」和「道教、佛教」不同。「道家」較接近老莊思想。
二、「人」分為「生理」 (如油)和「心靈」(即靈魂)(如水)兩個層面。 當油水混合時,會出現油在上面、水在下面的分離現象。「生理」和「心靈」也相同:是各自獨立、完全不同的物質。
三、「生理」(肉體)這個軀殼只是一個「人」活在世間完成任務的工具而已。它包含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六根會貪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大部份的人終其一生追求「生理」的滿足,例如吃美食、重外表、開名車、娶美妻、住豪宅等,而忽略了「心靈」的快樂。這也正是痛苦的來源。
四、「心靈」和「生理」兩者的關係是:「心靈」支配「生理」產生行動去完成「心靈」所要的目的,而後才達到「心靈」上的滿足。所以,「心靈」才是「人」這個個體最重要的部份。
五、「財富」分為兩種:一種是現實生活中有形的鈔票;一種是心靈上 的無限富足感。前者,夠用就好;而後者,才是越多越好。而當我們有了「妄想、不滿足、敏感、猜忌、自卑、自大」等情形時,就是心靈財富的負債。
六、大部份的人,追求生理上而非心靈上的滿足,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內心狀態很重要。心靈沒有絕對的快樂,談什麼都枉然。人若能知足常樂,慾望少一點,即使清粥小菜也甘之如飴,「快樂」真的可以隨手可得。
附註:在此讓我想到兩位人物 :
(一) 印光大師一生生活極為儉樸,常常以稀飯鹹菜度日。即使有信徒為他另設佳餚,也都被他勸止。為了惜福,印光大師每次在吃完稀飯後,還用白開水沖蕩碗中飯粥,然後喝下,以免浪費。
(二) 弘一法師也是一位持戒精嚴、不尚浮華的高僧。他一般是白開水煮熟菜吃,並且每次用齋不超過兩樣菜。民國二十六年夏天,弘一法師應邀去青島湛山寺講律,在午餐接待席中,因為桌上特意準備了四樣菜的緣故,便不動箸,直到減少到兩樣菜始用齋。
貳、「主觀」和「客觀」:
一、「客觀」:以外界觀點為主看待世界及自己。
二、「主觀」: (一)以自我為中心,以過去的經驗、認
知、感受為主軸去看世界。
(二)有防禦保護的機制。即有保護身體
和心靈不受傷害的功能。
(三)但是過多的主觀會產生過度的保護及
防禦,會產生「阻隔」的現象。應用
在生活中,就會有「自以為是、故步
自封」、「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
到優點」、「錯失學習的機會」、
「只有要和不要兩個極端的選擇(不
夠融通)、「失去機會」、「沒有貴
人」等情形產生。
三、「修行」講「造命論」,要反觀自己、改變不好的習慣。所謂「物以類聚、同 (習)性相吸」的道理,當你改變了自己不好的習性後,自然會吸引和你相同善習性的人靠近。當你和他人結善緣,不再自以為什麼都行後,漸漸地,自然就有貴人幫助;當你不再自認為自己長地醜、長地胖,走出去交朋友吧,自然就有較多機會認識異性朋友。
四、我們對每一件遇到的人事物,要用心「體會」。體會後的心得就是往後改進的素材。人要學習凡事客觀,逆境和挫折將會迎刃而解。
參、前世今生:
一、 因+時間=果。
二、 緣份的時間長短是固定的,但可因「珍惜」而延長。
三、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當夫妻情人分手時,難過是沒有用的,因為你倆的緣份的時間長度己是固定。而會傷心難過,表示前世你也曾如此對待他。終究一句:你是在還感情債。
四、 所以男人不要輕易向女友發誓,講出口的話都是要實現的。若此生無法實踐,來世須還。
五、 「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這個「業」就是因果作用而來,生生世世跟著我們。所以,「改名字」是效益不大的一件事。(記得老師說過:若改名字有效,我早就改名叫「王永慶」囉!說的也是,若改名字效益這麼大,我一定立刻改叫:林志玲,呵)
六、 生命的過程是講求「造命」而非「宿命」、重「體會」而非「選擇」。若能用心體會,什麼都好。記得,要活在當下,珍惜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