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吉祥平安觀世音菩薩玉珮

  • Share this:

請至引用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buddha-dharma/article?mid=21156&prev=21159&next=21142 索取

感恩格友發心要與大眾的觀世音菩薩(正法明如來)玉珮, 很莊嚴精緻,手上有持甘露淨瓶。可以佩帶,也可以隨身攜帶。印隆是放在小袋中隨身攜帶,因為薄薄的很精巧,就像有人會在卡片袋或錢包中放佛卡或相片一樣。佛陀有教導我們要修「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可以透過佛像觀想的方式,念佛的殊勝莊嚴功德。

需要的格友,請留下您的收件資料,印隆會直接寄給您,祝福大家吉祥平安!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附:六念法門

六念的內容,如『雜阿含經』卷二0(大正二 ‧ 一四五中)說: 「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念法功德: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 「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 「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毀、不缺、不斷、不壞,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戒,不憎惡戒」。 「念施功德:自念布施,心自欣慶捨除慳貪,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 「念天功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 在天。清淨信戒(聞施慧),於此命終,生彼天中,我亦如是清淨信、戒、施、聞、慧,生彼天中」 。

六念的前三念,是三寶功德的憶念。如不了解三寶的內容,佛、法、僧所以值得尊敬的所在,那就徒有三寶的憶念,並不能增長正信的。依經上說:念佛是憶念佛的十號。這些名號,從多方面表示了佛的功德。如「如來」,是真理的體現者,如實的宣說者。「應」(阿羅訶)是離一切煩惱,值得尊敬供養者。「等正覺」是正確而普遍的覺悟者。這樣的顧名思義,從佛的名號而憶念佛的功德。念法是憶念八聖道(甚深法,依八聖道而如實知見與證得)。如「現法」,佛說的正法,依聖道而可以現見的。「離諸熱惱」,是離一切煩惱的。「非時」或作「不待時節」,是說依法修行,隨時都可以成就的。「通達」,是說依聖道而引導而契入的。念僧是憶念聖僧 ── 從預流(須陀洹)向到阿羅漢果,四向、四果的功德。這些聖者,「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或譯為:「妙行,質直行,如理行,法隨法行,和敬行,隨法行」。表示聖者的持行,有戒、定 、慧等功德,所以是應受恭敬供養的無上福田(施僧得大果)。念戒是憶念自己的戒行清淨,沒有缺失(如有所違犯,依法懺悔,就回復清淨),是聖者所稱譽愛樂的。念施是憶念自己的施捨。「雖在居家,解脫心施」,是在家弟子,不求世間福樂果報的清淨施(如出家,行不求名聞利養的法施)。念天是念六欲天。有信、有施、戒功德的能生天;得預流果的,死後也上生欲界天。

「六念」,「四不壞淨」,「念佛法僧」,「念佛」,這一類的行法,是適應隨信行人,特別是在家弟子的方便道。有一般宗教的共通性,有安定內心,除憂怖的作用。 一、病而到死亡邊緣,身體大多數是「苦痛逼切」,而眷屬、物欲、自我的愛戀,會引起內心的焦急、憂傷、恐怖,比身苦更嚴重得多。對在家弟子,勸他不要戀念眷屬、戀念物欲 ,應該修六念 ,四不壞淨 。如平常念佛、念法、念僧的,不論什麼情況下去世,決定上升而不會墮落,所以不用為此擔憂 。 二、離別,即使與釋迦佛別離,也不用憂悲;修六念,就等於與佛及聖弟子同在了 。 三、修六念的,「處兇嶮眾生中無諸罣礙」 。 四、賈客遠行,「於曠野中有諸恐怖,心驚毛豎」的,應念佛、念法、念僧 ;「比丘住於空閑、樹下、空舍,有時恐怖心驚毛豎」的,應當念佛,並舉一譬喻,如『雜阿含經』卷三五(大正二 ‧ 二五五中)說:

「帝釋語諸三十三天言:諸仁者!諸天與阿修羅共鬥戰時,若生恐怖,心驚毛豎者,汝當念我伏敵之幢!念彼幢時,恐怖即除」。 「如是比丘!若於空閑、樹下、空舍,而生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彼當念時,恐怖即除」 。

這一譬喻,似乎是神話,而其實是的確有此情形的。「伏敵之幢」,是軍旗。在古代,如帥旗屹立,軍隊望見了奮勇作戰。如帥旗倒下,那不是主帥被殺、被俘,就是逃走。部隊不見了帥旗,當下會士氣喪失而潰敗的。如戰鬥中的軍士,想到了主將的才能,武器精良,那部隊會士氣高昂,不會驚怖而奮戰的。依外在事物而增強自身的心力,是確實存在的(「怕鬼唱山歌」,也是這種作用,雖然聽到外來的聲音,其實是出於自己的)。「六念」 …… 「念佛」,不外乎應用 這一意義(如能導入預流,那就性質不同)。原則的說,這是一般神教所共有的。六念等有安定內心,除憂怖的作用,經文,大抵屬於(九分教中)「記說」部。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