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難與不難 「修行很簡單,卻難在『堅持』。」上人於晨語時間開示,所謂修行簡單,就是照顧好自己的身、口、意,去除不好的習氣,心念與行為相合即可;然而,若稍微不小心,被習氣牽著走,言行不慎偏差,往昔的努力就付諸流水。 「很多人自認有發好心、做好事,但為何無法使人歡喜,甚至得到反效果?如果習氣不改,說話總是在無意間刺傷人,做好事時動作粗魯;心好,沒人看到,行動不好,人人都知道;這就是內外無法調和。」上人提醒,學佛者要調伏習氣,達內外調和。 早會時間,影片上藍天白雲的身影,隨著運載物資的卡車出現在黃水漫漫的街頭,挨家挨戶詢問需要,恭敬地奉上便當、麵包與礦泉水,與災民合十互道感恩…… 馬來西亞日前連續四天豪雨引發水患,已有四萬人受災,災情持續擴大;當地慈濟人成立救災關懷中心,迅速動員,在急難救助中展現慈濟人文,災民一度感動語咽。 「慈濟人分秒不空過,智慧與慈悲平行,即時提供災民應急物資;人人進出守儀規,甚至有志工以跪姿恭敬奉物資,令人動容。」上人稱歎慈濟人面對苦難人,是那樣地縮小自己,以至誠之心付出不求回報。 「人間事,要做的實在很多,如何追得上時間的腳步呢?」上人勉言:「把握有限光陰,在心地下功夫;去除煩惱,不受得失、人我是非等爭端所擾,才能通達事理,得大智慧!」 「無量法門」在人與人之間 慈濟教育一大特色,即是「慈誠懿德會」,由志工擔任慈濟學子的慈誠爸爸和懿德媽媽,扮演亦師、亦父、亦母、亦友的角色,真誠分享人生經驗,也以真、善、美的身教,引導學子人生方向。 二十二日上午,上人對慈濟大學的「慈誠懿德會」志工開示,強調面對一切眾生,皆要秉持清淨的平等心,以慈悲、尊重、敬愛待之。 「慈濟人不是走入藏經閣去找佛法,而是走入人間,閱讀每個人身上的大藏經。你們用心傾聽孩子與其家人的『心經』,也能看到『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上人勉眾修「觀世音菩薩」法門。「要觀世間相、聽眾生音──每一位眾生之相與其音聲,都是大藏經;用心體悟,就是無量法門。慈濟人不求佛菩薩賜福或加持,要啟發『自性觀音』,感應別人發出的苦難心聲,運用智慧救拔苦難。」 《水懺》經文有云「廣四等心」,上人解釋「四等」為「諸法平等、發心平等、道心平等、慈悲平等。 「有分別想,就不平等。只要發一念真誠的愛,就是慈悲──看到不相識的人受寒受凍,趕緊為他披上衣服,給予溫暖,這一念發心、這一個小小的行動,就是慈悲;得知遠地有災難,合眾人之力,不畏路險前往幫助,這樣的心行也是慈悲。」 上人感恩「慈誠懿德會」志工,將別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疼愛,這就是平等心,也是菩薩心! 以「人品典範」自我期許 二十三日早會時間,上人提及首場社區歲末祝福昨日於豐原展開,今年福慧紅包中的五元硬幣,是採閩南語「有緣」諧音,名為「歡喜有緣」,給予大眾吉祥、歡喜又有緣的祝福;加上象徵五穀豐收的稻穗,期許人人如同飽滿的稻穗,謙和有智慧。 「過年關,迎新年。一般人說過一年增一歲,然佛教徒要警覺『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過一年就減了一歲,過一天生命就又少了一天。」 上人教示,不論人生長短,總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即知即行。「過去有錯,今天一定要改過;有好事,當下就去做。為善、行孝都不能等;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把握當下盡力付出,人生才不會後悔。」 「要增長三慧,通達諸法,一定要先清除心靈的污垢;就像一面鏡子要先擦得清淨,才能照出明朗的景象。期待大家時時反省,除了『悔過』,還要『修來』,才是真懺悔;莫迷於享受、作樂。」 天下災難頻傳,一波未息,一波又起,上人勉眾在日常生活中戒慎、待人處事虔誠,才能天天「迎福接慧」。 來自加拿大、美國、南非、紐西蘭、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澳洲、巴拉圭、台灣等地六百五十位慈青,齊聚花蓮靜思堂展開為期兩天的「二○○六全球慈青日」研習;上人聽聞大家分享後,讚歎眾人在世界舞台上展現慈濟的精神與形象。 現代年輕人多追求流行,捨整齊素雅而喜穿奇裝異服; 上人認為,從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及舉止動作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穿著制服的慈青團體,展現出莊嚴的美感與氣質。 「 慈青要有智慧與使命,以『人品典範』自期。好好愛惜自己,堅持慈青和氣、互愛的美姿美態,透過自身的表現與帶動,讓年輕人的心地與外表一樣端莊有禮。」 難得從海外返回心靈故鄉,上人叮嚀眾人把握相聚機會, 體解靜思法脈真義,扛起弘揚慈濟宗門的使命。「但願你們照顧好自我形象,挑起帶動世界青年的責任。我的希望、世界的希望,就在你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