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 (MSFT-US) Windows XP 走入歷史倒數計時開始!
現在起倒數一年,微軟將停止支援 Windows XP,也就是每個月不再會有安全補強以及更新系統,根據統計,全球 39% 的個人電腦用戶仍使用 XP 作業系統。
微軟力推接替 XP 的是 Windows 7,然而 Windows 7 推出 4 年以來安裝率只大約為 45%,而最新的觸控作業程式 Windows 8 目前更僅僅只有 3.2% 的安裝率。
現在消費者偏好使用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紛紛由 PC 出走,微軟因未能擴大用戶安裝基礎,其在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的霸主地位備受威脅,根據數據顯示,Windows 7 近四個月來安裝率已經趨於穩定,這也壓制了微軟股價表現。
《MarketWatch》報導,分析師指出,Windows 前景不明朗是微軟股價停滯不前的最主要原因,而結束支援 Windows XP 恐怕也不會推升其他 Windows 系統的安裝率,因為多數企業先前早就開始轉換了,而除非硬體設備電池壽命改善,不然一般消費者也不會棄 XP 轉 Windows 8。
消費者口味的轉變,讓微軟更難推動 Window 7 和 8 的安裝率。Windows PC 的假期銷售成績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 11%,就連微軟業務最重要的基石「企業客戶」也預計要暫緩採購 PC,轉而購入平板。
各大小企業十年前開始採用 XP,但是當 Windows Vista 2006 年推出時,幾乎沒有企業採用,而 Windows 7 問世時,又正值金融海嘯時期,各家企業決定繼續沿用 XP,且過往升級 Vista 的壞經驗也讓他們遲疑而未採用 Windows 7。
傳 Windows Blue ..... 僅整合 PC 及 手機OS
新一代 Windows ...... 十月推出
台灣《Digitimes (電子時報)》周一 (8 日) 報導,電腦產業界傳聞指出,微軟 (Microsoft)(MSFT-US) 正在開發的 Windows Blue 為一獨立計畫,目的為了整合個人電腦 (pc) 版 Windows 作業系統 (OS) 及行動設備作業系統 Windows Phone。
謠言還指稱,微軟正在開發另一套作業系統,是真正的新一代 Windows,產品將在今年 10 月推出。
業界謠傳,Windows Blue 是由微軟成立獨立於 Windows 及 WP 部門的團隊所研發,目的為了整合上述兩套作業系統,以對抗 Google (GOOG-US) 的行動設備作業系統 Android 及 PC 作業系統 Chrome。
業界觀察家認為,微軟非常擔心 PC 品牌廠與 Google 合作推出搭載 Android 的筆記型電腦,因為大部分參與開發 Android 筆電的 PC 製造商,都把計畫列為機密,以避免承受來自微軟的壓力。
然而觀察家也指出,整合 PC 及行動 OS 對微軟及 Google 兩者皆帶來相當大的困難,因為要合併許多相關技術耗時。此外,如何協調獨立開發團隊及原有 OS 部門,也是個問題。
蘋果 財報 隱憂 ...... 滋味好苦澀
蘋果股價這兩日進入400美元大關保衛戰,17日一度跌到398美元,最後雖勉強收在400美元之上,但18日早盤又一路跌到393美元,因為一家供應商下修自家財測,投資人擔心蘋果財報失色。
根據華爾街日報,蘋果下周二(23日)料將公布上季淨利不如去年同期,是近十年來首見。另有多位分析師預估蘋果年度獲利萎縮。
成長可能戛然而止,令蘋果股票賣壓沈重,17日收黑在12個月新低的402.8美元,盤中一度失守400美元大關,為2011年來僅見。18日早盤仍未止瀉,最低挫跌2.34%至393.37美元。相較於去年9月締造的歷史高點702.1美元,蘋果股價已跌逾40%,目前市值3,722億美元,低於埃克森美孚的3,866億美元。
iPhone音效晶片供應商Cirrus Logic也是蘋果股價下跌的推手之一。Cirrus 17日公布遜於預期的上季財報,同時下修本季營收和毛利率預估。投資人看到該公司庫存過多,擔心這是iPhone銷售不如市場預期的徵兆。Cirrus本會計年度前九個月的銷售有82%來自蘋果。
分析師原預期新版iPad 3月或4月推出,但蘋果毫無動作。亞洲供應鏈傳出蘋果準備6月推出新版iPhone,但部分華爾街分析師相信,這支旗艦產品要到9月才更新,難以提振2013上半年銷售。
摩根士丹利上周下修iPhone上季銷售預測,由3,700萬支降至3,300萬支。其他分析師近來也紛紛下修預測值。Piper Jaffray分析師孟斯特說,新的低價版iPhone可能侵蝕全價機款。
此外,蘋果執行長庫克尚未決定是否增派股利。
在此同時,儘管蘋果上月已致歉,仍面臨中國媒體新一波批判,因為遭中國當局要求移除色情資訊的近200家線上內容供應商中,蘋果赫然在列。
丁肇中 團隊 ... 發現組成 宇宙 "暗" 物質
經過多年研究,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台灣中央研究院士丁肇中主持的研究團隊,三日宣布透過國際太空站上的大型磁譜儀發現大量正電子。這些正電子可能來自學界持續尋找、組成部分宇宙的「暗物質」,不僅有可能解答物理學大謎團,也將為多種新研究鋪路,對物理學發展意義重大。
物理大謎團 答案呼之欲出
難以捉摸的暗物質據信是約四分之一宇宙的組成物質,以近球體狀的暗物質暈環繞星系。人類已知的宇宙構成物僅占全部的四%左右,而暗物質幾乎是已知物質的六倍。雖然長久以來學界認為暗物質確實存在,但傳統模型無法解釋,科學家也從未找到,只透過它們與可見物質的相互作用間接觀測過。
不過暗物質捉摸不定的情況,可能隨著「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 」(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AMS)蒐集的資料出爐而改變。十六國團隊耗資二十五億美元建造的「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 」,二○一一年由「奮進號」(Endeavour)太空梭搭載進入太空,安裝在國際太空站上,是至今送往太空敏感度最高的粒子物理光譜儀。
目前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丁肇中教授,三日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日內瓦研討會上告訴滿場與會者說,「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是透過研究宇宙射線尋找暗物質。由於宇宙射線會與大氣相互作用,磁譜儀在它們相互作用前先加以研究,結果在目前研究的兩百五十億次宇宙射線事件中,有六百八十萬次辨識出電子及它們的反物質對應物「正電子」。
暗物質碰撞會產生額外的正電子,根據也參與研究的中國山東大學數據,二○一一年五月至一二年間,「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在實際運轉中探測到超過四十萬個正電子;實驗結果還表明,正電子比分能譜並未隨時間改變,同時高能正電子不是來自空間某個特定的方向,這些特徵都是新物理現象的論據,延伸到更高能量層面的研究之後,就能確定這些正電子是來自暗物質粒子的碰撞,還是銀河系中的脈衝星。
物理學家表示,如果證明發現暗物質,科學家的研究將可邁入未知領域,包括可研究所謂的「超對稱性理論」,也就是認為目前已知十七種基本物質粒子,應該都擁有有重量的「影子」載力粒子,而每個載力粒子應該擁有有重量的「影子」物質粒子;其他科學家、特別是試著探究宇宙大爆炸以前的宇宙學家,認為暗物質的發現或能提供新線索,透露我們的宇宙是單一個體,還是許許多多宇宙中的其中一個。
磁譜儀 助陣 ..... 暗物質 研究或有進展
科學家今天說,他們可能已經快要找到神祕的「暗物質」,也就是組成宇宙1/4、但過去從未被觀測到的物質。
丁肇中 參與研究 .... 暗物質 有線索
台灣中央研究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參與的研究團隊今天說,一具安裝在國際太空站(ISS)上繞行地球的巨大儀器,首度提供宇宙神祕暗物質的線索。
難以捉摸的暗物質,據信是約1/4宇宙的組成物質,以近球體狀的暗物質暈環繞星系。暗物質被視為物理學最大的謎團,至今科學家只曾透過它們與可見物質的相互作用間接觀測過,物理學傳統模型也不能解釋。
不過那種情況可能隨著「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AMS)蒐集的資料出爐而改變。由16國團隊耗資25億美元建造的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是至今送往太空敏感度最高的粒子物理光譜儀。
2011年「奮進號」(Endeavour)太空梭上次飛往國際太空站時,搭載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前往這個繞行地球軌道的太空前哨站。
16國研究團隊的新聞稿說,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首度發表的結果,似乎會指出「新物理現象的證據」。
太空中瀰漫的帶電高能粒子「宇宙射線」,會與地球的大氣相互作用,在宇宙射線與大氣相互作用之前,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先加以研究,從中尋找暗物質的線索。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說,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目前研究的250億次宇宙射線事件,「有前所未見的680萬次辨識出電子,以及它們的反物質對應物正電子」。
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團隊發言人丁肇中說,未來幾個月團隊所做的更多實驗,應該會證實這些正電子是否是暗物質的線索。
這些正電子也有可能來自脈衝星,也就是會發出電磁輻射的中子星。
曾贏得諾貝爾獎、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MIT)任教的丁肇中告訴記者:「我們一定會解答這個疑問。」他說,科學家把希望放在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上,因為它的正確性「是其他實驗無法匹敵的」。
(譯者:中央社鄭詩韻) Facebook 馬上按讚 加入Yahoo!奇摩新聞粉絲團
《全面啟動》 不是夢 .... 日本 成功破解 夢境 ~~~~ 史上 首次!
人類夢境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研究中的一個神秘領域,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也時常透過「解夢」來趨吉避凶。本月初,日本的研究人員宣佈他們已經能夠成功的「破解」人類夢境。
日本「國際電子通訊基礎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宣佈,該小組於本月2日成功透過睡眠者的大腦活動,「解讀」 出他們的夢境。
據了解,這是世界上首度成功實現破解人類夢境內容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小組透過對實驗對象睡眠中的大腦活動進行解析,以70%的準確率破解了其夢境內容。
未來該項技術有可能被應用在心理狀態的「視覺化」,以及診斷精神疾病等領域。這項研究成果的報告4日被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電子版上。
該研究小組負責人神谷之康表示,他們已經研究出能夠「客觀且高精準度」推斷出夢境內容的系統。它也能夠應用在「解讀」幻想和幻覺。但現階段這項研究還無法將夢境以影像呈現出來,只能停留在破解其內容的階段。
神谷還說,今後研究小組將採取更高精準度的方法進行實驗,並探討將夢境「影像化」的可行性。
研究小組以3名27歲至39歲的男性為實驗對象,在他們進入科學術語稱之為「異相睡眠」的多夢、半睡眠狀態後將其喚醒,並立即對其夢境內容進行調查。研究人員總計對每位實驗對象進行了200次以上的實驗,並將其夢境中所看到的物體、風景等內容歸納為數十種類的單字。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還利用核磁共振裝置來對做夢過程中的大腦活動進行掃描,並就大腦活動部位與夢境內容的關係建立資料庫。
簡單來說,整個實驗的過程就是透過核磁共振裝置對半睡眠狀態下的大腦活動進行檢測,之後再與資料庫進行核對,看看其是否能夠準確反映夢境內容。實驗結果顯示,在書本、房間、道路、大樓、男、女等15個類別上,其準確度高達70%以上。
據瞭解,目前這項實驗僅能夠對睡眠中出現的物體種類資訊進行較高精準度的解讀,對於夢境中出現的顏色、形狀等資訊卻無法辨明。
儘管這項實驗還無法實現「夢境的完全重現」,不過成果可以說已經讓人類在探尋夢境領域的科學研究中邁出了一大步。除此之外,夢境的動作、感情等要素也都是夢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要實現人工「重現夢境」或「做夢」或言之過早,但研究成果的確為兩者帶來了可能性。
對於這項研究的未來發展,日本專家相當期待。「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銅谷賢治教授說,睡眠與夢境的研究是腦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大課題,該研究小組的成果對此將成為重要的「基石」。他還認為,這或許有助於治療受噩夢困擾的人,甚至是研究如何讓人做「美夢」。
日 ~ 研究 :成功讀取 "夢境" .... 解讀 "腦內活動" 模式
新頭殼newtalk 2013.04.05 鄭凱榕/編譯報導
讀取你的夢境!位於日本京都的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ATR)為主所組成的團隊, 4 日在美國科學雜誌《科學》(Science)發表論文,成功測取睡眠中人腦的活動,開發出得知夢境部分內容的方法。
根據日本共同通信社 5 日報導,此方法亦可能推及延伸,使得知他人的幻覺與想像內容成為可能,並將可能有助於精神疾病患者的診斷。
研究團隊的實驗對象為20~30歲的日本男性3名。使用能夠讀取腦內正在活動部位的「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進行測量,請實驗對象於白日睡覺。實驗進行的方式是,當實驗對象進入睡眠狀態後馬上將其喚醒,詢問他看到了什麼樣的夢境,每個人如此反覆操作300回,並記錄腦內活動的模式。
根據ATR腦情報研究所‧神經情報學研究室 5 日所發表的新聞稿表示,本次的研究使研究人員得以高度精確解讀:睡眠中高次視覺皮層(Visual cortex)的腦活動,因而形成的夢境中顯現物體。另一方面,夢境中顯現的顏色、形狀等畫面特徵能否解讀?目前仍尚未明瞭。
本次研究結論發現,「夢」不單只有包含視覺元素,亦包括身體的動作與感情等因素。今後將試圖實驗解讀更多樣的夢境內容。再者,此方法不只能夠解讀夢境,也可以應用在解讀想像、幻覺上。期待未來能應用在「腦機介面」(brain-machine interface)、心理狀態可視覺化、精神疾病患者的診斷等廣泛領域中。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腦機介面」是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裝置間建立的直接連線通路。在「單向腦機介面」的情況下,電腦或者接受腦傳來的命令,或者發送訊號到腦(例如視訊重建),但不能同時發送和接收訊號。而「雙向腦機介面」則允許腦和外部裝置間的雙向訊息交換。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從實驗中獲得的腦機介面知識顯著增長。在多年來動物實驗的實踐基礎上,應用於人體的早期植入裝置被設計及製造出來,用於恢復損傷的聽覺、視覺和肢體運動能力。研究的主線是大腦皮層的可塑性,它與腦機介面相適應,可以像自然肢體那樣控制植入的假肢。
科學發展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