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 [防核報告] ... 曝光?

  • Share this:

新聞圖片 傳有外星生物 美俄不再登月 俄科學家提出理論,稱月球遭到挖空,外星人製造成太空船...

2013年04月01日 〔自由時報記者吳明杰/台北報導〕

台灣 核災 ... 可能性超過 中國 核武攻擊

民進黨立委薛凌昨天取得一份疑似軍方內部的「防核評估報告」,內容直指國內發生核災的可能性,甚至還超越中國核武或核子恐怖攻擊,報告並抨擊政府在因應核災上事權分散、組織衝突,連軍方核生化部隊災防也受掣肘,要面對新興與複合型核子、輻射災害威脅,實在難以因應。

國防部澄清只是教案

經向國防部查證,這份由陸軍化兵學校校長傅璦厚所提出的「國軍在輻射事件的應援角色」報告,是在二○○八年於三總「輻射事件應變處理訓練班」上課的教案,並非軍方內部的正式報告。陸軍司令部也強調,報告內容很多環境條件和現今都已不同,國軍核生化部隊的裝備也都已更新。

儘管如此,這份由專業核生化部隊出身的傅璦厚少將所提報告內容,仍極具參考價值。報告中不僅以數據針對國內核生化威脅進行整體評估分析,明確指出國內核生化災難的整體威脅度高達一百四十五分,大幅超越核生化恐怖主義的七十七分和中國對台核生化攻擊的六十八分。

這份專業報告還提到,國內意識形態和刻意凸顯的族群分歧,未來極可能激化產生「內造型」的恐怖份子,國內核子設備、射源管制仍有疏漏,在國際恐怖主義思潮下,國內核子恐怖行為極可能會發生。

在評估中國對台動用核武方面,報告也未排除可能性,軍方指出,雖然中國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上簽署多項國際規約並提出多項保證,但兩岸發展變數仍多,區域衝突更像顆不定時炸彈,中國對遏止「外國勢力介入」始終保持用武彈性,一旦其中一方跨越紅線,傳統戰爭的型態恐將改變。

報告認為,現今與未來恐怖攻擊行動的模式,以及兩岸一旦發生戰爭,其衍生與間接性的危害,恐將讓國內形成另類的「超級核武」戰場。

傅璦厚在報告中直言,我國在核子、輻射防護整備方面,現行政府體制在組織、管理和協調上整合不易,甚至產生衝突,目前單一災害與危機管理模式,更造成事權分散、指揮與管制各有一套體系,面對新興與複合型核子、輻射災害威脅實難因應。

延伸閱讀 ......

高華柱讚總統心心念念國軍 遭諷拍馬 若遇311 高華柱:國軍救災能力不足 核四公投 高華柱:尊重官兵投票意志

美國太空總署對外聲稱,阿波羅17號是最後一次登月任務,不過一直以來都有傳言,NASA其實曾秘密進行第18次月球探索,但因為太空人遇上不明外星生物神秘消失,才導致40年來,美國和俄國都不敢再把人類送上月球。

1969年阿波羅11號,載著太空人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成為歷史性的一刻,但奇怪的是,3年後阿波羅17號完成任務後,40多年來美國甚至蘇聯卻都再也沒載人上過月球,阿波羅18預告,不過謠傳在1974年,其實有第18次秘密登月任務,但三名美國太空人搭乘阿波羅18號到月球進行探索,卻意外接觸到不明外星物體,而神秘消失,不過事後NASA澄清,此項任務並不存在,自始至終也沒有人能確切證明這趟任務真的存在過。

只是月球上真的有不明外星生物存在嗎?有陰謀論者指出,早在阿姆斯壯踏上月球的前6小時登月艇老鷹號其實就已經著陸了,據傳當時就有太空人目擊不明光源甚至崩潰大叫,更詭異的是,老鷹號神秘關鍵的6小時畫面竟然離奇消失。

蘇聯科學家就提出一套月亮太空船理論,表示月亮內部其實遭到挖空,而且月亮本身就是外星人所製造的高科技太空船,還有人認為,NASA之所以中止登月任務,再也不讓人上月球,就是因為畏懼月球的不明外星勢力。

科學家計畫在2022年蓄意以1艘太空船撞擊一顆巨大小行星,探測小行星石頭內部結構。這項任務希望能找出讓危險小行星轉向,以免撞到地球的方法。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歐洲領導的小行星撞擊與偏轉評估(Asteroid Impact andDeflection Assessment,AIDA)任務將在2019年展開。

這項任務將斥資約2億2500萬英鎊,讓兩艘太空船航行3年,抵達小行星Didymos。這兩艘太空船分別由美國科學家與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建造。

這顆小行星是因為「沒有撞到地球機率」,適合進行這種實情調查任務,才被小行星撞擊與偏轉評估任務選中。

專家在第44屆月球與行星科學研討會(Lunar and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上解釋,Didymos事實上是雙體小行星系統(binary asteroid system)。

Didymos由兩顆不同的太空岩石組成,大的直徑達800公尺,小的約有150公尺,這兩顆岩石是因為重力而結合在一起。

小行星撞擊與偏轉評估Didymos任務,能讓科學家搶先觀察到雙體太空岩石系統,希望能找到方法讓可能危及地球的危險小行星轉向。

AIDA科學家把這項任務的時間點定在2022年,是為了配合Didymos小行星的「近地點」(close approach),這意味屆時Didymos將距離地球約1100萬公里。

北非 ~ 神祕 綠隕石 ..... 可能來自 水星

科學家表示,去年在摩洛哥發現的綠色岩石,很可能是人類所知第一塊來自水星的隕石。

SPACE.com網站報導,隕石科學家爾文(Anthony Irving)本月在德州伍德蘭(The Woodlands)舉辦的第44屆年度月球與行星科學研討會(LPSC)發表新報告指出,去年在摩洛哥發現的隕石,很可能是來自太陽系最內部星球的第一個地球訪客。報告指出,這個稱為NWA 7325的太空岩石來自水星,而非1個小行星,或來自火星。 科學家去年在摩洛哥發現35塊年代久遠的隕石,爾文和團隊表示,這些岩石的年代約可追溯至45.6億年以前。 爾文在會議中表示:「它可能來自水星,或來自其他較小,但性質與水星相似的星體。」他說,NWA 7325可能是受到巨大衝擊力,才從水星墜落至地球。 爾文是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球和太空科學教授,鑽研隕石多年。他告訴SPACE.com,NWA 7325和先前所有在地球發現的隕石不同。 科學家詳細記錄過去發現的太空隕石,但NWA 7325和現有太空岩石特徵都不同。爾文認為,NWA 7325生成於曾歷經岩漿流動的星球或其他星體,最終受衝擊力噴出。他也說,證據也顯示,這個隕石可能是岩漿上方形成的「浮渣」。 爾文說,NWA 7325的磁場強度比目前發現到的隕石都還低。爾文說,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目前環繞水星軌道的信使號(Messenger)太空船顯示,水星的低磁性與NWA 7325非常接近。 信使號的觀察資料也提供進一步證據,足以證實爾文的假設。熟悉水星地質及化學成分的科學家認為,水星表面含非常低程度的鐵。NWA 7325的鐵含量也非常低,顯示不管來自何方,它的故鄉可能與水星非常相像。

(譯者:中央社張詠晴)

新發現 ~~ 宇宙 年齡 138.2 億歲

http://tw.news.yahoo.com/video/ 太空新發現-宇宙年齡應為138.2億歲-053800110.html

壹電視 ~~~~

研究: 人們 比較 "耐熱" ....  不 耐寒

研究:人們比較耐熱 不耐寒

住越冷地方,越是耗電!美國大學研究發現,住在經常下雪及低溫地方,使用暖氣的頻率也跟著升高;反而住在熱帶地區,因為熱而開冷氣的次數,相對較少。顯示人們應該是比較耐熱而不耐寒。

密西根大學研究者觀察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與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兩地對於能源的需求,首先研究者以「加熱度日」(heating degree day)、「冷卻度日」(cooling degree day)、冷暖氣設備效率與發電廠發電效能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前者耗電是後者的3.5倍,顛覆一般傳統認知,認為熱帶地區會使用較多的電力。

氣象名詞中的「加熱度日」與「冷卻度日」是衡量建物增溫或冷房所衍生出電力需求指數,兩者以戶外溫度18℃為基礎,假設溫度10℃時,便需要8個加熱度日,當溫度達到23℃,則需要5個冷卻度日,研究者根據這項基礎計算出,明尼阿波利斯需要4376個加熱度日,邁阿密則要2423冷卻度日。

研究者史維克表示,「更簡單說,屋子進行冷房會耗用較少能源,屋子要加溫則會耗掉能源,」因此,明尼阿波利斯相對邁阿密來說,是比較耗能的城市,其餘耗能較高的城市還包括水牛城、芝加哥與密爾瓦基,他說,「因此,人們對於住在溫熱地區較耗電的邏輯觀念,應該再重新思考。」

史維克認為,從某種角度來看,人們只要一感到冷,便容易去開暖氣,因此,人們是屬於耐熱動物。

明尼阿波利斯位於美國中北部,當地氣候屬於大陸性氣候,冬季時常下雪,夏季則呈乾燥潮濕,當地最高溫曾達到42℃,最低溫為-41℃,冬季與夏季平均溫差可達33.4℃;邁阿密則位於美國東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整年平均最低溫21℃,最高溫為28.9℃,邁阿密唯一曾飄雪紀錄則是在1977年一月。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

圖說:美國以城市耗電結果進行分析,發現住在寒冷地區,相對熱帶地區較容易使用電力。(photo by Pockafwye in Flickr)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