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真楷╱特稿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1月10日
沉潛許久的蔡英文,用短短五百餘字,說出民進黨過去一個多月來,想說卻說不出口、想做卻不曉得怎麼做的政策路徑。然而,話才說完,蘇貞昌立刻給了「不置可否」的軟釘子。或許這可解讀為蘇、蔡之爭的暖身序曲。更精確說法是,綠營內部對於黨中央改革力道薄弱的不滿,已快到沸點。
蔡英文卸下主席職務後,被形容為「民進黨第二顆太陽」,讓原本就互有心結的蘇蔡兩人,彼此辦公室僅隔一條市民大道,互動卻幾乎為零。儘管如此,蘇就任主席以來,蔡從未對民進黨路線走向有任何意見,最多是透過臉書發表看法。
問題是,過去五個多月來,美牛風暴、陸生納保、釣魚台主權爭議、退休軍公教慰問金直到九A立委事件,民進黨總是隨波逐流,完全喪失主導權。這也讓蔡英文「手很癢」,但為避免被作文章,最後都是把「差點出鞘的劍」收回去。
但理性中道不是沒有聲音,對話協商不是怯懦隱忍,朝野和諧更不是一起墮落。民進黨對各項政策的模糊態度,讓蘇的領導出現危機。
以九A事件為例,半個多月前,民進黨團協商結論就是一七二萬全刪,並搭配成立特種委員會,籲馬促成「馬蘇會」,接著召「國是會議」。一旦藍營否決,就是上街頭,以民氣逼馬改革。
然而,最後黨中央僅回應「該刪就刪」,讓黨團決議不了了之。與蘇親近的新系人士私下都以「憂讒畏譏」來表達不滿。嚴格來說,蔡英文的主張並非向黨中央「亮劍」,這些不過是半個月前被蘇貞昌所忽略的作戰方案。
若無意外,蘇貞昌、蔡英文「兩個太陽」的競爭格局,必將成為綠營二○一六初選主軸。在此前提下,蔡主張召開國是會議,當然會被蘇視為「不安好心」;不過,在思考對方動機同時,黨內同志對民進黨「理念先行、群眾隨行」傳統精神的懷念,蘇主席聽到了嗎?
學者 建議: 民進黨 ..... 多培養 "中國專家"
提出前瞻性經濟大戰略
台灣智庫國際組召集人賴怡忠昨主持「利多?利空?大選後美中台新形勢」記者會,邀黃偉峰、林正義、立委林佳龍與談。
黃偉峰說,台美明年TIFA復談,美國可能會要求台灣開放某些東西來展現誠意,未來美台間摩擦恐怕在所難免。至於中共十八大後,對台政策大方針不變,但具體議題設定的順序和進程應會逐步調整,一旦權力穩固 ,習李體制的對台政策將是「軟中帶硬,經緩政行」;未來五年,中國要求台灣是互利互惠,不能只是惠台而已。他認為,北京未來五年對台政策主要工作目標,仍是促成政治協商、軍事互信及和平協議。
林佳龍指出,中共已由統戰國民黨變成要轉化民進黨,中共要面對台灣,無法迴避民進黨,民進黨面對二○一六,在確保台灣基本價值與立場之下,能否展開民共的接觸、交流與對話,甚至去異求同找出可合作的領域,黨要有新思維,主動積極開展兩岸及國際關係。
林正義表示,民進黨對中國要有更多全面的理解、耕耘與研習,要多培養了解中國問題的專家;排斥中國或不接觸,對於要準備執政的政黨是不足的,民進黨可提出前瞻性大戰略與國民黨對照,讓老百姓了解民進黨是可將國家帶入另一境界的反對黨。
中國無法迴避民進黨
黃偉峰也提出警語表示,雖然馬英九現在對和平協議採取保守立場,但並不表示未來幾年兩岸不會談具有政治意涵的協議。以馬政府宣示兩岸互設辦事處為例,最重要的是要提出有「準領事功能」的政治象徵意義,這種變相式政治關係安排的談判可以預見。
民主進步黨中執委洪智坤今天說,中國學者吳敬璉拜訪民進黨智庫,黨中央應整合各派系應對,以避免遭中共多元多線各個擊破。
中國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日前拜會民進黨智庫,與過去中國學者訪問民進黨的低調有所不同。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說,吳敬璉訪民進黨,顯示中共不再把與民進黨交流當禁忌,是對台政策變化的訊號。
洪智坤表示,吳敬璉訪問民進黨智庫,顯示中共對台往來是全面性的,包括黨政軍學等多方面。他說,中國過去主要接觸新潮流系,日前與謝系聯繫上後,進一步地也想影響黨中央,中國接觸民進黨可說是「單位多元、接觸多線」。
洪智坤說,黨中央應對兩岸政策討論後,形成態度與作為,以避免中國與各派系接觸後,予以各個擊破。他說,中國都已經把腳踩到黨中央來了,民進黨現在不只要了解中國,如何應對、破解中國的多元多線,並在全球角色下來定位兩岸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洪智坤說,最遲明年3月中國對台人事就會底定,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在這之前應整合黨內派系,並與前行政院長謝長廷的台灣維新基金會、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小英教育基金會分工,做好與中國接觸、與鄰近國家接洽的工作,「海納百川才能讓民進黨的作為更靈活」。他說,相關工作越早啟動越好。
民進黨發言人王閔生說,民進黨面對中國一直採取積極自信的態度,民主、多元、開放、人權是所有民進黨人的基本信仰與價值,相信不會因為中國學者來訪就遭到分化。
王閔生說,民進黨將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就是為了整合黨內意見,相關問題一有進度蘇貞昌就會對外報告。
蔡英文 倡議開 國是會議 .... 林鴻池 :沒必要拉高層級
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表示,她認為要脫黨派之見,舉行「退休年金與財政改革國是會議」,討論退休年金制度改革。國民黨政策委員會執行長林鴻池今(10)日受訪表示,以「國是會議」討論退休金改革恐難有共識,但若能拋開成見,朝野應可很快達成共識,因此沒必要拉高到國是會議層級。
蔡英文指出,隨著總體經濟缺乏方向,景氣持續低迷,台灣的財政危機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而設計不當的退休制度正在惡化這一切。她說,「現在是我們回歸政策理性,跳脫黨派偏見共同面對並且解決問題的時候了。」
蔡英文表示,她建議應由立法院組成退休年金與財政改革特種委員會,透過國會部門跨黨派的合作,監督行政部門無條件的配合檢討現行制度,並具體提出可能改革方案,然後由各政黨與各界代表舉行「退休年金與財政改革國是會議」。
對於蔡英文的說法,林鴻池認為,此事由朝野政黨共同面對、解決公教、軍職、勞工及國民保險等各種保險退休年金制度,但沒必要拉高到國是會議層級。
林鴻池指出,根據過去的經驗,國是會議參加人數眾多,各種意見也多,反而難達成共識。他強調,如果在野黨拋開政黨成見,與國民黨務實討論如何解決各種保險制度問題,比開國是會議更容易達成共識,有效解決問題。
馬: 92共識 , 非 政治符號 ..... 是 "史實"
馬總統昨日參加海基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九二共識20周年學術研討會」,致詞近30分鐘。
兩岸和平發展關鍵
馬總統回憶,1992年以陸委會主委身分見證九二共識,當年八月國統會通過「關於『一個中國』的涵意」決議,十月在香港舉行會談,會後海協會致電並致函海基會,接受雙方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一個中國」原則,並提出陸方擬做口頭表述內容,「因此九二共識不是空口白話,而是白紙黑字的歷史事實。」
馬總統表示,他擔任總統之後,在9個場合提及九二共識,包括就職演說、國慶講話等;2008年3月台灣大選後4天,美國總統小布希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熱線,也明確提到九二共識;8日的中國大陸十八大開幕典禮上,即將卸任的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再度提及九二共識,可見海峽兩岸都非常重視九二共識。
馬總統認為,九二共識有三個重要意義,一、確認它的歷史事實並給予正確評價;二、確認它是目前兩岸交流互信的基礎;三、確保它是兩岸和平發展的關鍵。四年來兩岸兩會簽訂18項協議、兩項共識及其他備忘錄,每年200萬陸客、1萬陸生來台交流,兩岸一年合作打擊詐騙犯4000多人,都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才能達成。
未來繼續深化交流
馬總統說,回顧過去60年來,兩岸「可以戰也可以和,可以鬥爭也可以競爭,可以隔絕也可以交流,全在一念之間」,端視是否有智慧做最好的抉擇。
馬總統表示,未來會持續推動三件事:一、繼續深化交流,擴大開放陸生、陸資;二、推動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三、通盤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為兩岸關係紮下長遠穩固的基礎。
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表示,「九二共識」建立兩岸協商對話互信關係,海基會已經準備好迎接挑戰,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貫徹推動政府大陸政策。
昨日是中共總書記胡錦濤8日拋出「兩岸關係應做合情合理安排」議題後,馬總統的首度公開發言,然而,馬在近30分鐘的演講中對胡的談話卻未置一詞,會後也未回應媒體「是否推動兩岸和平協議」的提問。
歐巴馬: 富人 "多繳稅" ..... 解 "財政危機"
( 大馬 , 說的好 ; "小馬" ..... 也該學學 !!! )
在贏得選戰三天後,歐巴馬就延宕多時的財政懸崖問題表示,他已準備著手建立朝野共識,「這是總統大選的核心議題,我們曾不斷就此進行辯論,而我們在七日投票日結束當晚發現,多數美國民眾同意我的處理方式。」
歐巴馬再次對掌握聯邦眾議院多數的共和黨施壓,敦促他們讓已在聯邦參議院通過的中產階級延長減稅案過關。他說,根據該案,共和黨籍前總統小布希的減稅方案年底屆滿後,年所得不到廿五萬美元的中產階級家庭明年一月一日起稅賦負擔將不會增加,因為對這些家庭增稅「沒道理,對經濟也不好」。
歐巴馬指出,美國必須透過「平衡且負責任的方式」,刪減超過十六兆美元的聯邦赤字,他不會讓學生、年長者及中產階級家庭負擔財政赤字,但像他一樣年收入超過廿五萬美元的人,有必要多繳一點稅。不過,歐巴馬並沒有進一步闡明要如何調高富人稅,也沒有要求把最高稅率從三五%調升到三九.六%。
歐巴馬表示,現在就等眾議院的行動,他接著從西裝外套拿出一支筆,堅定地說:「我已準備好簽署法案的筆。」現場支持者立即回應以熱烈掌聲。
不過,歐巴馬主要的談判對手,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貝納九日在歐巴馬發表談話前,率先於國會山莊召開記者會重申,他堅決反對調高富人稅。貝納也表示,即將換屆的國會不該通過重大法案,因此本屆國會十三日集會時,只宜通過短期解決方案,使「財政懸崖」延後發生。
財政懸崖指的是,小布希時代的減稅政策今年底即將到期,共和、民主兩黨如果仍然無法就削減預算達成協議,明年初自動減赤機制就會啟動。雖然增稅和削減政府支出有助於降低財政赤字,但也將對美國經濟復甦帶來沉重打擊,因此被市場視為是繼歐債危機之後,下一個經濟危機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