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國片的彩虹 ( 是否會.."曇花一現"呢? )

  • Share this:

愛臺灣何需言語 追夢不必遠行

好久了,國片一直在主流 電影 的兩端游走,普羅的沒有,賣座的更沒有,侯孝賢的藝術,蔡明亮的異色,抓不住大家的眼睛,國片這幾年來只能靠在 李安 的身旁取暖,《 海角七號 》隱隱約約聽到國片的號角吹起,把大家催進電影院。 有趣的是,在一片美譽之下,導演魏德聖說,「其實我覺得《海角七號》的深度與厚度,並沒有評論的那麼高」,為何這部深度與厚度沒有那麼高的電影會震撼影壇,令人深思,更足為國片未來發展的指標。 當音樂響起,吉他刷下的那一刻,感動瞬間在體內爆衝:流淚,流淚是唯一出口;感動,感動無需哀傷。能打動人的,是來自人心裡最真實的東西。《海角七號》最珍貴的是把這些元素用最鄉土的方式呈現,愛臺灣何需言語,追夢未必遠方。

啊!那海洋,宛如母親的懷抱

電影濃淡得宜,唯美的配樂和動人的插曲,節奏隨情書起伏,最美最令人留戀的是導演鏡頭下的那片海洋,夜幕低垂後的海洋宛如母親的懷抱,失意的樂團主唱阿嘉、想念愛妻的老馬、暗戀老板娘的水蛙、抱著女兒輕唱的媽媽,每個人帶著各自的心事對著她傾訴,寂靜的海面承載多少思念。生長在都市的觀眾醉倒在她的懷抱,而屬於那片海洋的異鄉遊子,又是何等心情。 沒有大明星,沒有驚心動魄的特效,魏德聖導演所執導的《海角七號》,在今年夏末為低迷已久的國片市場帶來生機,預計突破全台兩億票房。根據台北票房情報網,《海角七號》9月下旬暫居全年票房總排行第6名,許多製作費高昂的好萊塢影片都望塵莫及。 長期以來,台灣電影市場幾被外片占據。新聞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歷年來,每年200-300部的外國影片,約占總票房的九成以上。國片導演雖多有佳作,屢次在國際影展上獲肯定,卻因曲高和寡,娛樂性不足,在票房上難有突破。 《海角七號》的成功,無疑為國內電影工作者及觀眾畫上一道代表希望的彩虹,同時也提供了未來國片發展的思考方向。 這部國片能創造風潮,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於觀眾能從中獲得共鳴,及平凡的感動。

音樂、鄉情與愛情 串成美麗畫面

音樂的催化的普世性,原鄉的召喚,通俗的語言,跨越國界與時間的愛情,串聯在一起構成了《海角七號》的美麗畫面,打破了許多人對國片的偏見,發現原來國片不限於以沉悶的語調述說社會邊緣人的故事。 在 嘉義 社區 大學 教環境美學,同時也是影痴的盧銘世老師說, 楊德昌 、侯孝賢等經常獲獎的導演都是文人,運鏡手法及編劇大多「高來高去」,令觀眾感到抽象,脫離現實。近年國片卻越來越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很能引起共鳴。 近年幾部票房表現亮眼的國片中,包括《練習曲》、《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九降風》、《冏男孩》等等,題材均取自生活或是一般人共有的記憶,表現手法也很通俗。不難發現,國片導演正努力嘗試以共同感抓住觀眾的心。 但是《海角七號》會不會只是另一波的「蛋塔效應」? 如果《海角七號》是一道彩虹,彩虹能否持續燦爛,除了電影藝術者的努力外,政府及投資者的雨露,以及觀眾的熱情,仍是先決條件。

親切的題材 新血的加入

在2005年以《翻滾吧!男孩》紀錄片創下佳績的林育賢導演認為,幾年前,國片平均票房還只有不到100萬 台幣 ,現在卻有200-300萬元,而國片票房有起色的原因在於親切的題材及年輕的電影工作者為電影產業注入新血。 然而,林育賢也表示,一部片的製作成本至少需要1,000-2,000萬元,電影工作者仍然背負著壓力。 他認為,投資者的信心對將來國片發展也非常重要。而《海角七號》的成功,證明國片也可以叫好又叫座,無疑為投資者對國片的信心注入一劑強心針。 雖然政府的補助對電影工作者不無小補,但政策似乎仍著重事後獎勵多於協助製作。即使獲得新聞局的500萬元輔導金,魏德聖導演仍需舉債近3,000萬製作耗資5,000萬的《海角七號》,債務的紓解及籌備下一部片的資金,得靠上億的票房及新聞局的2,000萬票房獎金。 魏德聖也對媒體表示,政府的角色應該由資助者轉移到仲介者,替國片找到更多支持。 相對於電影工作者的期許,政府似乎仍抱持守舊的觀念。新聞局電影事業處處長陳志寬則提出新的方向與作法:各類補助及獎勵仍會持續扶持國片,包括輔導金、給電影工作者優惠 貸款 、參加國際影展獲獎獎金等等。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有優秀的導演和演員,目前需要好劇本以及突出的行銷手法,讓更多人願意欣賞台灣電影。 然而,政府今年規劃用於發展電影的預算約為台幣4億4,500多萬元,較去年約少了1,000多萬元,且很有可能再被 立法院 刪減;希望由於受到《海角七號》的激勵,政府的輔助預算能提高。 台灣的電影在國際舞台上也曾頻頻發光,絕對是值得發展的軟實力之一。政府可以更體貼電影工作者的需求,讓《海角七號》不止是曇花一現。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