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傳說

  • Share this:

端午節的傳說

據 《 史 記 》 「 屈 原 賈 生 列 傳 」 記載 , 屈 原 是 楚 懷 王 時 的 大 臣 , 「 博 聞彊 志 , 明 於 治 亂 , 嫻 於 辭 令 。 入 則 與王 圖 議 國 事 , 以 出 號 令 ; 出 則 接 遇 賓客 , 應 對 諸 候 , 王 甚 任 之 」 。 因 為 他受 到 楚 懷 王 的 重 用 , 引 起 上 官 大 夫 及及 令 尹 子 蘭 的 嫉 妒 , 就 在 楚 懷 王 及 繼位 的 頃 襄 王 之 前 譭 謗 屈 原 。 楚 王 汏 而逐 漸 疏 遠 屈 原 , 連 帶 的 也 不 採 納 他 的諫 言 , 最 後 甚 至 將 屈 原 放 逐 。 屈 原 滿懷 悲 憤 , 落 拓 江 湖 , 在 寫 下 了 絕 筆 作〈 懷 沙 〉 後 , 懷 石 投 汨 羅 江 自 盡 。  屈 原 死 後 數 十 年 , 楚 國 終 因 讒 臣 誤 國而 為 秦 所 滅 。 但 是 屈 原 這 位 忠 而 見 疑的 悲 劇 英 雄 還 活 在 楚 國 姓 的 心 中 。 下面 這 個 故 事 可 以 用 來 說 明 楚 人 愛 戴 屈原 的 心 情 。

據 說 屈 原 投 江 後 , 楚 國 的 百 姓 哀痛 異 常 , 紛 紛 湧 到 汨 羅 江 邊 去 憑 吊 屈原 。 漁 夫 們 起 船 隻 , 在 江 上 來 回 打 撈他 的 屍 身 。 有 位 漁 夫 還 拿 出 事 先 準 備的 粽 子 、 雞 蛋 等 食 物 , 撲 通 的 往 江 裡面 丟 , 說 是 讓 魚 假 吃 了 , 就 不 會 去 咬屈 大 夫 屍 身 。 一 老 醫 師 則 拿 了 一 罈 雄黃 酒 倒 進 江 裡 , 說 是 要 藥 暈 了 蛟 龍 ,使 它 不 能 傷 害 屈 大 夫 。    過 不 了 多久 , 水 面 上 浮 起 了 一 條 昏 暈 的 蛟 龍 ,龍 鬚 上 還 沾 著 一 片 屈 大 夫 的 衣 襟 。 人們 就 把 這 惡 龍 拉 上 岸 , 抽 了 筋 , 脖 子上 , 然 後 把 龍 筋 纏 在 孩 子 們 的 手 睕 、脖 子 上 , 又 用 雄 黃 酒 抹 七 竅 , 使 那 些毒 蛇 害 蟲 都 不 敢 來 傷 害 這 些 小 孩 子 。   據 說 屈 原 投 江 的 那 天 是 五 月 五 日。 從 此 以 後 , 每 年 到 了 五 月 五 日 , 人們 都 要 划 龍 舟 、 吃 粽 子 、 喝 雄 黃 酒 來紀 念 屈 原 。    有 些 地 區 , 則 在 端 什節 插 菖 蒲 或 艾 草 於 門 上 , 這 固 然 是 因為 蒲 艾 有 禳 毒 的 功 用 。 不 過 , 關 於 這項 艾 習 俗 的 起 源 , 民 間 則 有 一 種 說 法。

唐 朝 僖 宗 年 間 , 黃 巢 領 兵 造 反 ,所 到 之 處 , 殺 人 百 萬 , 血 流 成 河 。 老百 姓 只 要 一 聽 見 黃 巢 來 了 , 就 急 急 忙忙 的 逃 難 。這 一 年 五 月 , 黃 巢 的軍 隊 攻 進 河 南 , 兵 臨 鄧 州 城 下 , 黃 巢騎 馬 到 城 外 勘 察 地 形 , 只 見 一 波 波 的老 弱 婦 孺 湧 出 城 外 , 他 看 見 一 個 婦 人背 著 包 袱 , 一 手 拉 著 一 個 年 紀 小 的 男孩 , 另 一 隻 手 卻 抱 著 年 紀 較 大 的 男 孩。 黃 巢 感 到 很 奇 怪 , 就 下 馬 問 道 : 「大 嫂 , 妳 急 急 忙 忙 的 要 到 哪 裡 去 ? 」那 婦 人 回 答 : 「 聽 說 黃 巢 是 個 殺 人 不眨 眼 的 大 壞 蛋 , 不 日 就 要 攻 進 鄧 州 。城 裡 的 男 人 都 被 徵 調 去 守 城 , 我 們 這些 老 老 小 小 , 不 如 早 些 逃 命 」。    黃巢 又 指 著 小 孩 問 她 : 「 妳 為 什 麼 手 牽小 的 , 卻 懷 抱 大 的 呢 ? 」 那 婦 人 就 說: 「 懷 裡 抱 的 , 是 大 伯 家 唯 一 的 活 口。手 裡 牽 的 才 是 我 親 生 的 兒 子 。 萬 一情 況 危 急 時 , 我 寧 可 丟 掉 自 己 的 兒 子, 也 得 為 大 伯 家 留 下 一 支 根 苗 」 。黃 巢 聽 了 , 深 受 感 動 , 就 對 那 婦人 說 : 「 大 嫂 , 好 快 快 回 去 , 用 菖 蒲和 艾 草 插 在 門 口 , 這 樣 黃 巢 的 軍 隊 就不 會 傷 害 你 了 。 」    婦 人 聽 了 , 將信 將 疑 , 不 過 她 還 是 回 到 城 裡 , 把 這個 消 息 傳 了 出 去 。 第 二 天 正 是 五 月 端陽 , 黃 巢 的 軍 隊 攻 進 城 裡 , 只 見 家 家戶 戶 門 上 都 掛 弓 菖 蒲 艾 草 。 為 了 遵 守對 那 位 婦 人 的 承 諾 , 黃 巢 只 得 無 可 奈何 的 領 兵 離 去 , 全 城 因 而 得 以 倖 免 於難 。 為 了 紀 念 這 件 事 , 此 後 每 到端 午 節 , 大 家 就 會 在 門 上 插 菖 蒲 、 艾草 , 這 項 習 俗 一 直 流 傳 到 今 天 。

端午之節物風俗

(一)禳解祛除之俗 五月正值 “ 惡月 ” ,蚊蟲孳生,病邪流行,故禳解災邪是端午節第一大主題,由此衍生了各種趨避惡晦的節俗,如灑掃庭院、懸戴藥草、蘭湯祓禊、佩戴香囊、飲雄黃酒、吃五毒餅、遊百病等。華夏民族向來講究清潔,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 “ 衛生節 ” 。 1. 采藥草、懸艾蒲、鬥百草 端午插戴花草來源已久。艾草、菖蒲和石榴花是最常用的應景藥草。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 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 舊時端午,家家戶戶都會采些艾草、菖蒲懸於門上。認為它們可以驅蟲邪。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載: “ 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 針灸裏有種灸法,也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灼燒。 與采藥、采艾蒲等相聯繫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遊戲,是古人往野外遊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藝術。 2. 沐蘭湯、佩香囊、纏彩縷 以夏至 / 端午為歲首之俗,今日早已不見於中原。但禮失而求諸野。在少數民族 中,則至今仍可見此俗遺風。 端午洗浴蘭湯是華夏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 · 雲中 君》有 “ 浴蘭湯兮沐芳華 ” 之句。《荊楚歲時記》: “ 五月五日 ,謂之浴蘭節。 ” 《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 “ 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 。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沐浴。

● 世界各國粽子習俗 不同的文化不同吃法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然而,在國外也有不同的吃粽子習俗。 日本人在過節時所吃的粽子不是用糯米做的,而用粉碎的米粉做,粽子的形狀與中國不同,普遍將粽子包成錘子形狀。 緬甸人也喜愛吃粽子,但和端午節沒有什麼聯繫。他們是用糯米為原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樣做成的粽子酥軟、甜滋滋的,吃時香味撲鼻,令人回味無窮。 越南人在端午節吃方形鹹粽。這種粽子是用蝦、瘦肉、鴨蛋黃、紅豆做餡,頗具閩粵風味。還有一種甜粽,是用糯米粉捏成粉團,將椰絲、紅豆或綠豆餡塞入粉團做成的菱形粽,蒸熟之後沾上蜜汁或砂糖吃。 新加坡人都很愛花,每當有客人來訪時,主人都會送上幾束花,且還會端來花汁浸染的粽子請客人來品嘗。這種花汁粽子是用綠葉包成多角形狀,只有雞蛋那麼大小,展開綠葉後,  面的粽子是由花汁染成淡綠色的米粉精  而成的,色澤誘人,吃起來味道清香可口。 馬來西亞,人們所做的粽子與廣東一帶的粽子有點相似,除了較常見的鮮肉粽子和火腿粽子等品種外,還有豆沙和椰蓉等幾種粽子,香甜可口,美味醇香。 印尼人對粽子餡要求特別講究:有豬肉餡、牛肉餡、雞肉餡,有臘肉餡、火腿餡,還有廣味香腸餡、蝦肉餡、魚肉餡。印尼粽子是用粳米做的,較之糯米容易消化,加上竹葉誘人的香氣,很能引起人們的食欲。 菲律賓粽子是長條形,風味與中國浙江一帶的粽子相同。粽子是菲律賓人過耶誕節必不可少的食物。 泰國人在每年 4 月潑水節或 7—9 月雨季時吃粽子。泰國粽子以甜味為主,包粽子前,先將糯米泡在椰汁,使之具有椰味清香。粽子餡用椰子、黑豆、芋頭、地瓜等做成,外形小巧精緻,泰國粽子有蒸、烤兩種吃法。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