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巴哥:入侵時間遠早於1994年,原分布於爪哇、巴里島,尾部有明顯的白色斑紋,目前已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巴哥,普遍分布低海拔農耕地及都市環境,是否會對其他利用洞穴築巢的鳥種產生排擠,需要進一步的調查。
● 緬甸 小鼠:1999年5月首度在台灣發現,原產地為 印尼 的小巽他群島,目前分佈 花蓮 吉安鄉木瓜溪北岸區域。
●輝椋鳥:進入台灣在1993年或更早,原產地在印尼群島,可能造成的生態影響與白尾巴哥類似,包括巢位、食物的競爭、疾病的傳播及環境衛生與噪音的問題。
●沙氏變色蜥:進入台灣約在2000年9月,原產地在 巴哈馬 、 古巴 、 牙買加 ,領域性強,且有捕食台灣原生種蜥蜴幼蜥紀錄。
●多線南蜥:1992年於高雄澄清湖及 美濃 鎮的中正湖首度發現,原產地在 印度 、 越南 、 菲律賓 、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可能是造成南部平地地區之石龍子及草蜥等共域物種數量稀少的原因。
●亞洲錦蛙:1998年間在高雄 鳳山 地區所發現的物種,原產地大陸華南、香港,目前仍未發現其危害。
●琵琶鼠魚:約於1980年初期水族業者引進為觀賞魚,之後因人為棄養而廣泛分布於中南部河川、農田灌溉渠道和湖泊等,原產地在中南 美洲 ,目前全省各河川皆有可能分布。
●魚虎:引進的觀賞魚,1995年曾文水庫即有發現,原產於東南亞,掠食性強,可能威脅本土淡水魚類多樣性。
(資料來源:行政院 農委會 ,記者楊宜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