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為升6段的感言(上)~引用新為媽媽DOLL部落格

  • Share this:

這次在比賽會場很開心可以跟 董 老 師及胡 老師一起分享新為升六段的喜悅!

胡 老師很真誠的請我分享身為家長的心路歷程,希望可以讓大家參考互勉。被 胡 老師這麼一問,平常很“搞喂”(台語)的我,一時之間不知道要說什麼,腦袋中不停地回想孩子學棋以來,我幫孩子做了些什麼?想來想去就是一片空白!還好貼心的胡 老師給了我很多的方向,像是面對孩子輸棋時的心情啦、鼓勵孩子的話語或者是家長本身的心態等等。

我真的很 謝謝胡 老師給我寫這心路歷程的建議,我想這除了可以是一種分享之外,更可以是一個自我的省思與檢討,因為我知道在這過程中我也有許多要進步要學習的地方。

新為從幼稚園大班學圍棋至今大約三年七個月左右,可以這麼算是順利的升上六段,我認為老師是一大功臣!新為遇過的老師有:施明來 老師、 劉建志 老師、 洪文信 老師、 林哲男 老師、 許在田 老師、 王文和 老師,還有參加少年隊時遇到的: 鄭銘琦 老師、 張懷一 老師、 高啟文老師、 秦士敏 老師等等;另外還有功不可沒的古寂園研究會的 向弘文 老師、 董悅 老師及假日道場的 陳憲輝 老師。當然嚴格說起來,新為三段之前應該是師承 洪文信老師;四段是 許在田 老師;五、六段是 王文和 老師.我很真心的感謝所有教過新為的老師們!因為就像新為的感言所寫的“ 爸爸媽媽不會下圍棋,我只能靠自己及老師 ”。

除了老師之外,新為的圍棋世界第二重要的就是有一群相互競爭及鼓勵的圍棋伙伴,包括 古寂園研究會、棋社的同學及假日道場的伙伴們 。孩子們在一起一定會相互比較、在乎輸贏,可是也就是這股力量帶動著孩子們一起努力向前進,今天誰先升上二段、下次換誰率先攻上四段,雖然大家在棋桌上要爭輸贏,但私下大夥一起研究、相互激勵,在這種良性的競爭下,孩子是可以很快速成長的。因此, 真的很感謝古寂園主 林志成 先生組了這麼好的一個研究會,及 向弘文 老師的義務指導 ,讓孩子們顯著的成長!

最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才是新為自己的努力及我們家長的陪伴!在新為方面,他真的是個很愛下棋的孩子,同時也很愛自己發明新招,雖然結果常常是亂七八糟,但偶爾讓他試了一、二招不錯用的,他就可以連贏好幾盤,直到下回有人破解了他自稱的新招!也因此我們常常會在前一天聽到他自誇發明了超好用的絕招,可以連贏四、五盤 ,隔天就說這招破功了 . ^^|||

還有新為不怕輸的特性應該也為他的棋力加了不少分!其實我覺得新為不是不怕輸,而是很想贏!因為很想贏,所以輸了總是馬上想再去挑戰下一盤.

以往新為總是很不喜歡覆盤,輸了棋只想要再下一盤而不願去檢討.不過近來我發現他雖然不情願,但會先把輸的那盤棋打開來再看一遍,自言自語的說應該是這裡、這裡錯了,然後再去邀請下一局的對手.

新為同時也是個不喜歡背譜的孩子,近來他雖然還是不背譜,但是主動打譜的次數倒是增加很多.常常會先打上一譜棋後再上網下棋,再不然就是下了一盤棋後沒什麼時間下第二盤棋時,他會翻開棋道找一譜棋,擺個近百手(通常他都不會全部擺完)再休息.

還有我覺得他進步最多的應該就是點空了!以往他不太愛點空,還常會在輸棋時說:「我點過空了,應該會贏的,不知道為什麼輸了.」那時我都會沒好氣的說:「就是沒點清楚呀!」他有時會跟我辯:「厚~我明明就有點清楚了嘛!怎知道還會輸!」這時不懂圍棋的我就會吐槽說:「不可能點過空了還會輸的,去問老師吧!一定是你點錯了.」現在像這類的對話很少出現在我們家.最近常聽到他說的大多是:「我點過空應該是小贏(或輸X目)」或者是才剛進入中盤就聽他自言自語:「不行!不行!我要多挖個幾目才貼得起!」我曾問他:「現在下棋有在點空嗎?」他說:「有!」我問:「怎麼點?」他回:「佈局後進入中盤前點一次;大官之前點一次,收官時再點一次.」我是搞不太懂他點空的時機對不對,也對點空跟點子分不清楚,不過我知道他的點空有加強了他對整個棋盤的掌握及了解。

以上,是我感覺到新為升六段之前的不一樣。當然,超外行的我對新為棋力的認定最主要的還是以台灣棋院的網棋為標準!以前他只要一打上六段,第一盤就馬上會被打下來五段;前一陣子是不太穩定,打上六段後可以贏個六段九百多分的,掉到五段後連五段一百多分的也贏不了;三週前就彷彿有點可以站穩六段的模樣,總是可以贏二輸一,若不小心掉回五段也會立刻再升上六段,直至比賽前一天還連贏了二個六段九百多及七百多分的對手,把自己的分數升到了二百多分.

所以當老師建議:“如果最近有比賽,可以讓他去試試!”時,我們報名了台中市議長盃!而新為也果真如願的以冠軍升上了六段!我事後有問新為:「為什麼這麼執著一定要冠軍升六段?」他很認真的回答我說:「因為許在田 老師說以前他們的時代是32人才升一個六段的,所以 許 老師跟我說最好是用以前的標準要求自己升六段呀!」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mmRJ2MOWHxsc_EJivppI/article?mid=4839


Tags: